白蜡虫多糖在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ockin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以炎症、癌痒为主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常伴皮肤功能障碍及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等。此病常首发于婴儿时期,学龄前儿童发病占患者总数的一半左右,成人也可发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癌痒,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我国虽无完整的全国发病统计,但从部分地区的数据来看,近年我国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如2006年对天津0~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为2.9%。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分别为10.2%、4.6%)。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主要与T细胞的分化、局部细胞因子的活化、IgE的多种化学效应及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免疫功能失常及局部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比过敏性因素发挥了更大作用。而近期研究发现多种植物、昆虫多糖有抗氧化、抗肿瘤的作用,其中白蜡虫多糖抑制肿瘤的效果显著。它通过影响免疫细胞、补体、网状内皮系统等途径在抗肿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白蜡虫多糖的研究较少,而它对免疫性皮肤病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是一片崭新的领域,仍需对其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目的:探讨白蜡虫多糖对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12只6周大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白蜡虫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12只小鼠全部用DNCB经耳、背部皮肤致敏,以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白蜡虫多糖组(治疗组)在开始建模时,同时予以1mg/g的5%白蜡虫多糖生理盐水溶液灌胃,并测量小鼠耳厚度;生理盐水组(对照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2,4-二硝基氯苯致敏化小鼠,也测量小鼠耳厚度。两周后处死小鼠并收集血样及背部皮损标本,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总IgE水平;皮损标本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皮肤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的改变与真皮层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提取皮损总RNA,RT-PCR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FN-γ、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白蜡虫多糖组小鼠耳厚度减小,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情况明显缓解;白蜡虫多糖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降低,肥大细胞数目减少;在白蜡虫多糖组小鼠中皮损处检测到的IL-6、IFN-γ、IL-17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白蜡虫多糖可明显缓解二硝基氯苯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症状,降低血清总IgE的水平、改善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以及肥大细胞的浸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h17的分化以及抑制促炎因子IL-6、IFN-γ和IL-17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实现的。
其他文献
虚拟化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方法。北大网络所目前正在具体实现各种面向校园应用的虚拟化上机实验环境,并将973VMM应用到校园中的
5月全球IPv4地址分配数量237B,其中获得最多的是德国,45B,其次是美国,34B。5月,亚太地区各国几乎无新增IPv4地址,其他地区地址分配如常。在过去的12个月,中国获得的IPv4地址
低龄儿童是自然博物馆的主体观众之一,已成为自然博物馆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低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故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
龟兹风佛教艺术的特点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上主要表现释迦牟尼的前世今生,形式上包括中心柱窟、菱形格构图、色彩对比强烈、以线条为主的造型特点、晕染法以及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