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和目的1998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决定对“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它异常情况”的上市公司实行股票交易特别处理即ST;2001年中国证券会颁布实施《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2003年5月,证券交易所开始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ST)制度,这些制度的相继出台,使得一大批上市公司名称前被冠以“ST”或者“*ST”。这类公司除股票交易涨幅限额受到限制以外,还面临退市风险。目前,上市资格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后会借助资产重组达到扭转危机和保住“壳”资源的目的。在“保牌”动机的驱动下,困境公司资产重组表现出不同于正常公司重组的特点,比如,关联方重组占很大比例、政府干预等非市场行为较多等等。随着2005年以来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进入全流通时代。全流通以后,大股东和中小流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这对大股东的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大股东更愿意把优良资产放入上市公司,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已有的对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研究文献多以股权分置为背景,而对全流通下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较少。那么,研究全流通背景下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文章内容、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全流通背景下财务困境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进行了研究。在理论部分(2-5章),本文首先对财务困境、资产重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资产重组类型以及资产重组绩效的界定做了简要说明;其次,本文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对困境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章,本文对基于财务指标的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证部分(6-7章),本文从2005年中国证券报重组事项总览数据库中选取40家样本公司,以这些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共5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公司重组绩效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文对总体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分析发现:(1)样本公司中属于国有控股公司的有19家,占到总样本的近一半,其控股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47.83%;非国有控股公司21家,其控股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27.61%。由此可见,国有控股困境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非国有控股困境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高且集中。(2)样本公司采取的重组方式主要有股权转让、资产剥离以及收购兼并。其中采用股权转让方式进行重组的样本公司最多,几乎占到了总体样本的一半。另一方面,资产重组多涉及关联交易。从总体样本来看,关联方之间的资产重组占到了40%;从分类样本来看,收购兼并类重组涉及的关联交易占该分类样本的比例最高,资产置换以及资产剥离涉及的关联交易为其次,股权转让涉及的关联交易相对较少。其次,对样本财务指标的均值描述及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从总体上看,利润指标法反映出盈利能力在重组后先升后降,而现金流指标反映出盈利能力在重组后没有显著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在重组后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两种能力的改善较重组前不存在显著性。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组前后企业绩效综合得分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从总体样本来看,困境公司在重组当年和重组后第一年的业绩有所改善,并且重组后第一年的业绩最好,与重组前存在显著差异,而后开始下降,重组效果具有一定的短期性。(2)国有控股困境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困境公司重组后业绩有所提高,且都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国有控股困境公司的重组绩效总体上好于非国有控股困境公司,且业绩下降速度也低于非国有控股困境公司。(3)从按重组方式对样本进行分类检验的结果来看:债务重组类公司重组的业绩变化程度及变化速度最大,在重组当年和重组后第一年业绩快速上升,而后业绩迅速下滑;资产置换类重组在重组后业绩逐渐改善;收购兼并类重组公司业绩表现出先迅速上升而后下降的短期效应;股权转让类公司在重组后第一年业绩迅速提高而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趋势;资产剥离类公司重组的经营绩效呈现出短期内迅速提高,而后缓慢下降的特征。(4)控股股东未发生变更类公司资产重组业绩表现出较强的短期效应,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控股股东变更类公司资产重组后业绩持续上升,其长期盈利能力要好于控股股东未发生变更的公司。(5)无论是关联方重组还是非关联方重组,资产重组后业绩都表现出短期内较大提高、长期业绩不佳的特征。并且,关联方资产重组业绩表现出比非关联方资产重组业绩短期内更好且下降更快的特征。文章最后(第八章)是对财务困境公司资产重组活动的政策建议部分,提出应完善股票的首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加强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端正重组动机,实施实质性重组,注重重组后的整合。3、主要研究贡献与不足本文在用财务分析法对困境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进行研究时,具体用到了描述性分析法、配对样本T检验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本文主要选择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困境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其研究结论能够反映全流通背景下困境公司资产重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最新状况。(2)在研究方法上,目前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文献多选择利润指标,本文同时选取利润指标与现金流指标从不同方面考察了财务困境公司资产重组前后业绩的变化,为研究困境公司资产重组绩效构建了一个较好的框架。(3)在研究内容上,目前已有文献在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时,多是基于样本财务指标的描述,而很少对样本本身进行分析。本文同时对样本本身和样本财务指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这有助于了解样本本身的特征。除此之外,本文还以困境公司控股股东性质、重组类型、重组前后控股股东是否发生变更以及资产重组是否涉及关联交易为标准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并对各分类样本的资产重组绩效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了控股股东的性质、资产重组类型、控股股东变更以及关联交易对资产重组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1)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会对控股股东所持股权流动性产生影响,而股权流动性的增加会对股东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困境公司重组业绩,并且对长期绩效的考察至少需要样本公司重组后连续3年的数据,本文所取样本仅来自于2005年。这样做消除股权流通环境不同对ST公司重组的影响,但却使得样本较少,尤其对样本进行分类以后,每类样本数变得更少,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可信性。(2)本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时选择了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三个方面9个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定量指标。事实上,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起来对公司绩效进行评价能得出更为全面、可信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