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和动物群体选育改良使得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控制甚至减少畜禽养殖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近年来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试验通过对比不同精粗比日粮对舍饲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简称秦川肉牛)甲烷产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为秦川肉牛的科学养殖和选育改良提供依据。本试验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相近(350±6.88 kg)、体况良好的秦川肉牛公牛、阉牛、母牛各3头,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分为三个处理组进行舍饲饲养,每个处理组3头牛。本试验根据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配制三种粗蛋白水平相同(16.44%)的日粮,精粗比分别为30:70(低能组)、50:50(中能组)、70:30(高能组)。试验牛饲养在环境控制代谢仓实时测定甲烷气体排放量;采用瘤胃穿刺技术采取瘤胃液分析瘤胃发酵情况。结果表明: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的甲烷排放量(P<0.05)。并且在高能组能量水平下,秦川肉牛阉牛的甲烷排放量显著低于母牛和公牛(P<0.05),其他日粮能量水平下阉牛、公牛、母牛甲烷排放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瘤胃发酵指标方面,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的瘤胃pH(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瘤胃NH3-N浓度(P<0.05),但在相同能量水平下,公牛、阉牛和母牛间瘤胃的pH和NH3-N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研究发现,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提高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并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比值(P<0.05)。在中等能量日粮下,阉牛和母牛的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公牛(P<0.05)。其他能量水平下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公牛、阉牛瘤胃发酵中的丁酸浓度(P<0.05),母牛瘤胃发酵中丁酸浓度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P>0.05),在高能组下,阉牛的丁酸浓度最高(P<0.05),其他能量水平下,公牛、阉牛和母牛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舍饲条件下,提高秦川肉牛日粮精粗比,可显著降低甲烷气体的排放,且阉牛甲烷排放量最低,其次为母牛、公牛。提高日粮精粗比可以显著提高舍饲秦川肉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并显著降低乙酸丙酸比值,这有利于生产性能的提高。在舍饲育肥条件下,提高日粮的精粗比可以显著提高舍饲秦川肉牛瘤胃丙酸的浓度,且阉牛的乙酸丙酸比值最低。这说明秦川肉牛在生长育肥阶段阉牛的瘤胃发酵模式最好,其次是公牛、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