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自公元8世纪始以独立的、具有较强军事力量的一个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回鹘文化源远流长,绚烂多彩,在我国北方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回鹘服饰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尚未被系统研究,尚无一部专题论著。在敦煌新疆两地出土的图像资料(以洞窟壁画为主)中,保留了大量的服饰信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重点利用晚唐、五代、宋、西夏至元时期敦煌新疆两地的图像,结合文献史料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对回鹘服饰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研究。少数民族服饰史,由于相应的资料较少,研究不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期望对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史在方法论上有所贡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上编是对敦煌新疆两地,以及其他形式的回鹘服饰遗存的归纳。前两章以洞窟群或遗址为分类标准,将敦煌分为莫高窟回鹘服饰遗存、榆林窟回鹘服饰遗存和西千佛洞回鹘服饰遗存;将新疆地区分为伯孜克里克石窟、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高昌古城等数类。每一类包括三个部分:洞窟群或遗址的历史背景介绍,回鹘服饰遗存列表,对其中一些回鹘服饰遗存进行分析。下编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回鹘男子服饰研究,将回鹘男子服饰分为十二类进行分类研究。第二章为回鹘女子服饰研究,将回鹘女子服饰分为六类分类研究。第三章为饰件研究,分为耳饰,发饰(花钿、步摇、钗和簪、梳篦),饰品的材质和价值。由于在回鹘服饰中,最明显的服饰特征往往是他们的冠帽,所以本文主要以他们冠帽的形式来指称服饰类别。经过分类研究,得出:回鹘男子以穿袍为主,袍长或至小腿或及地面。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圆领长袍,以红色为主,图案喜用小团花;一种为有饰边长袍,在领口、门襟、上臂、袖口以及下摆上都有花边装饰。冠帽形制多且独特,其中尖项花瓣形冠、三叉冠、扇形冠和桃形冠,为敦煌、新疆两地供养人所共有。其他如尖顶帽、圆帽、花帽等则为新疆地区人物形象所独有,尖顶帽和圆帽都为西域和中亚其他少数民族所共同喜爱,而花帽则是现代维吾尔族花帽的前身。后期新疆回鹘男子服饰更是受到了蒙古族服饰的较多影响。回鹘女子服饰与男子服饰一样,新疆地区图像中所见种类较敦煌多。其桃形冠、花蕾冠、如角前指冠等造型都很独特,不见于其他民族。敦煌壁画中回鹘女供养人多戴桃形冠,但甘州回鹘时期和沙洲回鹘时期服饰有所不同,除桃形冠相同,前者为交领长袍,后者为对襟长袍,前者为敦煌地区所独有,后者则可在新疆壁画中找到同类服饰。两地同样为对襟长袍者,饰件又有所不同:敦煌壁画中回鹘女供养人戴步摇,新疆地区的则无。可见敦煌地区的回鹘女子受汉族服饰影响更大,而新疆地区则受西域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