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k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复杂性理论的独特视角,全面审视建筑创作中的复杂性议题。文章通过分析揭示了当前建筑创作中存在明显的简单性、还原论思维范式,以及由这种思维范式产生的各种问题。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主张把还原方法与整体方法统一起来,通过对建筑创作中的复杂性机制的深入探索,倡导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转变。  全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该章中首先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最后明确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概况,该章首先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指出复杂性科学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开放性和多层次性,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接着回顾了复杂性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对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进行阐述。  第三章提出建筑的复杂性与简单性议题,通过对长期形成的历史城市与快速规划建造的现代城市之间的对比,指出当前建筑创作中存在明显的机械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然后回顾了建筑发展历程中对复杂性的渐进认识,并指出对复杂性认识的两大误区。最后,笔者总结了建筑的复杂性根源,指出建筑学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多义性、模糊性和时间性是形成建筑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建筑创作的复杂网络机制,文章首先把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看成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整体网络,通过对复杂网络特性的分析,探讨建筑创意产生的条件和规律。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复杂网络进行深入的解析,阐述了复杂网络的层次、特征以及运行机制。  第五章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着重探讨了建筑创作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复杂性机制。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把建筑创作复杂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确定阶段和完善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探讨。最后,笔者从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创作的复杂性机制,提出建筑创作的“全脑式”创新模型,为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第六章论述了复杂性思维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从分形、混沌和数字生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分形方面,笔者主要从空间、形体、结构和表皮四个方向全面介绍分形手法的作用与效果;在混沌方面,通过介绍折叠、纽结、流形和奇异吸引子等具体手法;在数字生成方面,介绍了程序生成、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和参数化的最新进展。  第七章探讨了复杂性理论视野下建筑创作方法论的转变。文章首先分析了西方方法论研究传统中的还原论思想的缺点和不利影响。接下来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整体性思想,全面分析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笔者尝试把还原论和整体论整合起来,建构不同于传统的、又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方法论。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各地大量涌现,并因其城市价值复合化和城市功能集约化的特点,逐渐成为城市人群喜爱的休闲、购物、娱乐的主要场所,而其内部空
住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深入和房地产的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许多居住区虽然环境优美,却无法满足人们对
学位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正呈现出由全球化重回区域化的态势。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试图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在这一新形势
学位
我国的建筑创作在各个层面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当前在建筑创新设计理论上方面上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但缺乏从宏观上对建筑创新的考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其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自成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思潮不断地发展,并对国内的
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世界各地的城市面貌逐渐趋同,传统的乡村面貌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建设性的破坏,原本相对封闭的藏族群众的传统生活和居住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
城市商业空间作为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提供了人类活动必要的物质要素和空间支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城市在长期自由生长过程中会形成自发组织的商业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