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题依据: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阴阳气血俱虚证。临床及药理实验均表明该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疗效确切。目前,其干预CAG的作用机制研究多针对单一的病理状态或信号通路,未能从中医药整体观的角度阐明复方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模式。代谢组学旨在研究生物体整体代谢轮廓的变化,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的思维方式相吻合。本论文将代谢组学技术方法引入到黄芪建中汤对整体动物CAG模型的防治作用研究中,用于揭示黄芪建中汤干预CAG的代谢调控机制。目的:本课题通过复制CAG大鼠病理模型,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探讨黄芪建中汤对CAG防治作用的代谢调控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药物诱导结合饥饱失常等多因素的方法复制CAG大鼠病理模型,采取预防和治疗两种给药方式,考察黄芪建中汤对CAG的防治作用。(2)采用传统药效学评价方法,通过体重动态变化、生化指标(SOD、MDA和PA)和胃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黄芪建中汤对大鼠CAG的防治作用。(3)代谢组学研究:运用~~1H NMR技术分析实验大鼠的血浆和尿液样本,获得代谢物轮廓图谱;并应用SIMCA-P 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各实验组的分类模型,结合S-plot、VIP和t-检验分析,寻找出对各组分类有较大贡献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MetPA通路分析方法筛选出与复方作用最为密切的代谢通路,深入阐明复方防治CAG的代谢调控机制。结果:(1)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黄芪建中汤可显著改善CAG病变,且预防作用优于维酶素,治疗作用与替普瑞酮相当。其防治CAG的最佳剂量为临床常用剂量的等效剂量(9.2 g生药/kg)。(2)~~1H NMR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无论是预防给药,还是治疗给药,经黄芪建中汤干预后,血浆中琥珀酸、胆碱、GPC、缬氨酸和甜菜碱5个代谢物可被显著调节,涉及精氨酸-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和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尿液中亮氨酸、缬氨酸、α-酮戊二酸、富马酸、肌氨酸、甘氨酸和马尿酸共7个差异代谢物均被显著回调,涉及了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TCA循环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的调节。结论:黄芪建中汤对大鼠CAG病理模型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主要通过调节病理动物的能量失衡、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失调等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