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家长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课外补习需求日渐强盛,并且由于其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被学生家长追捧,其已成为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于课外补习期望较高或者由于“电影院效应”,大家争相参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曾多次下发“减负”通知,却收效甚微。课外补习具有其存在的积极效应,能够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补充不足、提高优势,但课外补习只有得到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其自身优势,本研究从参与课外补习的决策视角,探讨课外补习合理利用的问题。不同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决策是由不同主体做出的,主要包括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等。同时,从纵向来看不同学生对于自身参与课外补习的各方面自主决策程度亦不同。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的差异,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都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学生在参与课外补习的决策过程的主被动性会对其在课外补习过程中及补习后的效果产生显著差异影响。本研究基于对初中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决策权及补习效果的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第一,不同参与课外补习的决策主体(主要包括家长和学生)对于补习效果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在于不同参与决策主体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目标明确性和参与积极性不同。第二,学生自主决策程度与补习效果及其部分维度具有显著相关。其中,自主决策程度与补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且其对于补习效果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主决策程度与补习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习负担呈显著负相关,原因在于自主决策程度较高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判断的元认知,能够有效对自身学习进行安排。自主决策程度与知识获得呈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原因在于知识获得受到课外补习相关因素的影响较大。自主决策程度与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自主决策程度较高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本研究还发现,在学生自主决策指标中,自主决策教师、类型和科目能够有效解释补习效果及其子维度补习满意度,自主决策是否参与、类型和科目能够有效解释学习兴趣,自主决策教师能够有效解释知识获得,自主决策类型和教师能够有效解释补习负担和学习责任心,以上结论表明,学生自主决策是否参与、补习科目、类型、教师在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自主决策中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基于以上调查及分析,为提高课外补习利用的合理性,增强其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效应。本研究从家长的角度提出,其应充分给予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空间,应理性看待课外补习的作用,尊重学生自身的参与意愿,辅助学生做好课外补习的甄别与选择;从学校及家庭教育角度提出,其应将提升学生自主决策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决策学习的机会,家长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意识和能力;从课外补习角度提出,其应辅助学生自主决策,提升学生补习效果,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心等建议,从而多管齐下,促进学生合理有效参与课外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