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德构建何以可能——从“公”的观念的变迁看现代公德意识的建构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支柱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国家的外在形象。现代公德意识及其道德规范对于有效的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是健康文明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社会公德的优劣、公民公德意识的强弱,己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和是否进入现代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之称,自古以来就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当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其内容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也就是说每个时代都有与自己的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但其主要内容则为人类所不断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千百年来人们理想的社会公德在我国的畅行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的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依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道德观念纷至沓来,并引起各种道德失范现象。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秩序,因此,社会公德失范行为亟待整饬,公民公德素质的培养、现代公德意识的构建势在必行。 本文没有停留于对公德的表层化、时政化的研究与空泛倡导,而是从社会结构的转型,现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所导致的“公”的观念变迁的角度,论述现代公德意识构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并且随“公”的观念的变迁而逐渐变化。而“公"的含义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历史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变化和拓展。从总体上看,“公”代表公共利益,可以指集体、国家,乃至全人类,代表全局利益。“公”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结构的整合、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的道德与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公”的观念是贯穿人类社会的重要的哲学和道德范畴。对“公”的认识不同,价值选择不同,对公德及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发展进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公”的观念的发展变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载体之上的,而这种载体就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变迁又被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制约着。即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引起现代公、私领域的相对分离,促使“公”的观念的完善,从而为现代公德意识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因此,建构现代公德意识,必须从源头做起,而关键就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建构:健全公共领域,完善“公”的观念,构建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建立健全公德体系。从而增强公民的公德意识,使现代公德的构建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在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钱穆,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哲学体系。他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并结合史学观点研究中国文化,坚信国人必对国
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技术在人们实践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技术在造福人类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技术就好比是一把
勒维纳斯的哲学以对“他者”问题的思考而著称,他将他者置于首位,提出为他者负责,并通过人与他者关系重新诠释“上帝”的观念,即作为伦理意义上的“上帝”。 本文试以该理论对
针对含可再生能源的微网日前电热联合调度问题,开展了考虑全局利益统一与多主体利益均衡的优化结果对比分析.首先,基于多能源微网中各类能量产生/转化设备的效能模型,结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