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诞生了。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限制,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情况下,WTO的建立和运作,协调并规范了国际贸易的秩序,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WTO的运行过程中,“政策辩论由对关税的传统争论转移到与经济体系、投资规则、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税收政策、劳工标准以及环境政策和文化政策等有关的非关税壁垒上”。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劳工标准便在其中。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工标准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如何处理贸易自由化、社会进步与劳动保护之间的关系引起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劳工标准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受到世贸组织的重视,其实质属于各国政府所考虑的国内社会性政策,但由于这种政策会通过一国的对外活动而影响其贸易伙伴的利益,从而引发贸易争端。因此,这种国内社会性政策问题开始国际化,特别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劳工标准问题日益成为WTO成员方的争论焦点,2001年WTO多哈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贸易与竞争政策的新议题特别强调了劳工问题。劳工问题虽然没有被明确纳入多边贸易谈判,但在双边贸易领域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美国与约旦、新加坡、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已经把劳工条款列入其中。这些势必会推动劳工标准在多边贸易领域与贸易挂钩的进程。 对我国而言,熟悉并掌握劳工标准问题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作为发展中成员方之一,在讨论这种明显带有南北对立特征的问题时仍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地位,对劳工标准问题的正确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且也会影响今后我国在WTO领域中的谈判能力。 鉴于此,中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制定好应对策略。同时积极发展国内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国内劳工标准。在国际上,一方面,我们要与发达国家合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寻求技术上的支持和贸易安排上的优惠措
其他文献
从1990年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至今,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十多年的时间中,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地在市场容量、交易手段、监管规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