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肺移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终末期肺部疾病常见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供体肺短缺的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与此同时,大量的边缘肺因得不到有效地修复和评估而被浪费,这样的情况导致大量患者因无法获得合适的供体肺而死亡。为了挽救边缘肺,改善供体肺不足的现状,体外肺灌注技术应运而生。2001年由体外肺灌注先驱Steen教授首次提出了名为“隆德方案”的体外肺灌注策略,被医学界广为借鉴,一些研究小组在其后又陆续推出了不同于“隆德方案”的“多伦多方案”以及“OCS方案”。三种方案之间有诸多不同,目前关于灌注液的选择是争论的焦点,是否需要向灌注液内添加红细胞成为了核心问题。由Steen小组制定的“隆德方案”旨在尽可能地在体外模拟供体肺在体内的生理灌注环境,从而保证更加全面真实地评估肺质量。向灌注液内添加红细胞不仅能增加体外肺灌注与体内生理灌注的相似性,同时使监测的血气结果与灌注参数也更加准确。而多伦多团队为了延长灌注时间,增加修复机会,他们移除了灌注液内的红细胞,并认为红细胞在长时间的灌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溶血风险,会对供体肺造成损害。“OCS方案”选择了与“隆德方案”相似的灌注液,取得了同样理想的灌注效果。为了明确不同灌注液的优劣,本文采用了2小时的短期灌注策略,对比了混合全血灌注液、混合红细胞灌注液和无细胞灌注液在体外肺灌注后对供体肺质量的影响,包括氧合功能、无氧代谢、肺血管阻力、肺血管舒张功能、肺顺应性以及肺水肿程度的差异,旨在为改善短期体外肺灌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5只平均体重30kg(27-33kg)的供体猪被随机分配到以下三组:(1)全血组,(2)红细胞组,(3)无细胞组(每组n=5)。所有供体猪接受全身麻醉及正中胸骨切开术,并收集血液及取出供体肺。红细胞组收集到的血液通过自体输血系统清洗后得到浓缩红细胞,全血组收集到的血液低温保存不做特殊处理。三组供体肺分别应用全血灌注液、红细胞灌注液和无细胞灌注液进行2小时的体外肺灌注,依次在0h、0.5h、1h、1.5h时间点测量动脉血血气,同时记录灌注参数,1h 50min停止向灌注液内混入氧气,10min后测量动脉血气及灌注参数,然后依次向灌注液内加入0.5ml、1ml、2ml硝酸甘油,当阻力曲线稳定时,分别记录对应的灌注参数。灌注结束后,获取左肺上叶测量干、湿重,以了解肺的水肿程度。结果1.灌注阻力:三组间的灌注阻力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灌注阻力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明显差异(P<0.05),三组灌注阻力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存在差异(P>0.05),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肺血管扩张功能:组别对灌注阻力下降率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硝酸甘油剂量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灌注阻力下降率也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不能认为三组的肺血管扩张功能存在统计学差异。3.肺顺应性:三组间的肺顺应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时间点的肺顺应性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氧合功能:灌注2小时后三组间的氧合指数与p CO2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无氧代谢:三组单位时间葡萄糖浓度下降率及乳酸浓度增长量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对葡萄糖浓度下降率影响不显著(P>0.05);而时间对乳酸浓度增长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三组乳酸浓度增长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存在差异(P>0.05),呈现下降后增长的趋势。6.肺水肿程度:灌注2小时后三组间的湿干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对比显示,全血组的湿干比低于红细胞组(P<0.05)与无细胞组(P<0.05),而红细胞组与无细胞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们建议采用短期的体外肺灌注策略。包含全血的灌注液比包含红细胞的灌注液和无细胞的灌注液更适合短期体外肺灌注,全血灌注液的优势可能源于血浆中多种激素和其他成分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