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更新”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初始意义上的更新源自从诞生之日起,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断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了强大的科技和物质推动力,使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人居环境的改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的认识都超过了以往,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城市更新的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实践的不断检验和推动下,城市更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摆脱了当初的对于城市更新简单化的定义后,城市更新被认为是城市内部多种因素复合驱动的过程,其中既有政治、经济也有文化、社会因素。而城市更新的内容也从单纯“硬性”的物质和形体更新扩散到社会文化网络、邻里关系乃至人们的心理认同等“软性”更新。本文在过往城市更新研究的认识和总结基础上,以机制设计理论为理论工具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除去绪论外,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其基本理论概括以及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接下来,本文通过机制理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当前中国城市更新运行机制中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就利益主体及其互动关系、城市更新现象下的驱动力以及城市更新的决策及执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第四章,以当前城市更新运行机制的失衡问题为出发点,就当前我国城市更新运行机制中暴露出来的信息失衡、激励问题、利益分配冲突、评估过程失效、以及其他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揭露城市更新运行机制失衡的原因,为以后的优化管理找到根源。第五章,本文在上一章节机制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优化管理的策略,主要从社区参与、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城市更新目标的设定、辅助手段、城市更新规划方案以及对于“公共性”的回归这几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分析城市更新的运行机制。以新的理论工具作为方法论,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机制的特性并有能力将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其次,立足于我国城市更新中出现的实践情况,通过原因要素分析,指出城市更新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共性的缺失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