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明末清初的士人而言,明清易代之际接连经历的甲申、乙酉之变以及此后多年的政治激荡,不仅带来了朱明陆沉的易代痛楚,更带来了政治节操的严酷大考。君臣大节和华夷之辨所衍生的仕与隐等伦理问题成为士人必须应答的二难选择,并导致了易代士人的节操分判和群体分化。明清之际,遗民群体由于自幼便接受了君臣纲常、华夷之辨等儒学观念的熏陶,故而在异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下,对新政权抱持疏离甚至敌对的态度。他们坚拒仕禄,自负高志,对“名节”二字格外在意。为此,他们也承受着道德选择的艰难与痛苦。“为国”与“为民”、“仁”与“义”、“君”与“亲”,就是其时遗民士人伦理困境所在。明遗民展现其名节的方式方法,亦即明遗民的生存方式,可以从逃禅、衣冠、交接、生计几个方面去观照。在明末清初这一天崩地解的历史时期,明遗民念念不忘而又困惑重重的,就是名节观念。死节,是传统士人维护个人名节的最极端方式。其实,明清之际遗民士人对死节普遍比较排斥,尤其是对无谓枉死的行为更是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陈确的节义论、黄宗羲的名节之路,典型地体现了明遗民对名节的思考和践行。当武力抗清失败后,明遗民转向了文化抵抗。他们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就是华夷之辨。明遗民自视为华夏,而将清廷视为夷狄,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人与夷狄无君臣之分”。这种说法不但表明他们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而且试图以夷狄的定位来否定清廷统治的合法性。雍正时期的曾静案以雍正上谕和曾静口供的名义集中反映了明遗民和清廷在华夷之辨、君臣大义、治统与道统等问题上的冲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之分,则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超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在明遗民看来,明清易代不仅意味着汉族“治统”的丧失,而且象征着中华文化“道统”面临中断之虞,这样,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明遗民都不承认清廷统治的合法性。面对这种信任危机,清初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建构“道统”,塑造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于是,在清初,围绕清廷“治统”和“道统”合法性问题,在朝廷和明遗民之间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角力。王夫之借助史评,充分阐述了他关于治统、道统的观点,有力地解构了清廷的治统道统合一说,成为清代有关治统道统之争的理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