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遗民群体的伦理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明末清初的士人而言,明清易代之际接连经历的甲申、乙酉之变以及此后多年的政治激荡,不仅带来了朱明陆沉的易代痛楚,更带来了政治节操的严酷大考。君臣大节和华夷之辨所衍生的仕与隐等伦理问题成为士人必须应答的二难选择,并导致了易代士人的节操分判和群体分化。明清之际,遗民群体由于自幼便接受了君臣纲常、华夷之辨等儒学观念的熏陶,故而在异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下,对新政权抱持疏离甚至敌对的态度。他们坚拒仕禄,自负高志,对“名节”二字格外在意。为此,他们也承受着道德选择的艰难与痛苦。“为国”与“为民”、“仁”与“义”、“君”与“亲”,就是其时遗民士人伦理困境所在。明遗民展现其名节的方式方法,亦即明遗民的生存方式,可以从逃禅、衣冠、交接、生计几个方面去观照。在明末清初这一天崩地解的历史时期,明遗民念念不忘而又困惑重重的,就是名节观念。死节,是传统士人维护个人名节的最极端方式。其实,明清之际遗民士人对死节普遍比较排斥,尤其是对无谓枉死的行为更是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陈确的节义论、黄宗羲的名节之路,典型地体现了明遗民对名节的思考和践行。当武力抗清失败后,明遗民转向了文化抵抗。他们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就是华夷之辨。明遗民自视为华夏,而将清廷视为夷狄,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人与夷狄无君臣之分”。这种说法不但表明他们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而且试图以夷狄的定位来否定清廷统治的合法性。雍正时期的曾静案以雍正上谕和曾静口供的名义集中反映了明遗民和清廷在华夷之辨、君臣大义、治统与道统等问题上的冲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之分,则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超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在明遗民看来,明清易代不仅意味着汉族“治统”的丧失,而且象征着中华文化“道统”面临中断之虞,这样,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明遗民都不承认清廷统治的合法性。面对这种信任危机,清初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建构“道统”,塑造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于是,在清初,围绕清廷“治统”和“道统”合法性问题,在朝廷和明遗民之间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角力。王夫之借助史评,充分阐述了他关于治统、道统的观点,有力地解构了清廷的治统道统合一说,成为清代有关治统道统之争的理论高峰。
其他文献
基层公务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处于上情下达的关键角色,加快基层公务员薪酬改革,不仅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遏制基层公务员队伍流失的有效举措,更是基层公务员工作
本文案例启示:国有银行信贷员骗用贷款的,由于信贷员的考察是贷款审批流程的基础环节,行为人获取公款的行为属于利用职务便利,且行为人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公共财产权还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此,应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基本案情] 刘某是一家国有独资银行的信贷员,负责对申请贷款者的条件进行现场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提出授信建议。贷款审核岗根据信贷员的调查报告和授信建议对贷款申请者的资
期刊
本文通过对裴子言先生灵活多变的声乐技法训练进行研究,总结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供后人借鉴传承,也表达晚辈对他一片怀念之情。
一、基本案情2011年10月23日21时许,被告人兰某驾驶一辆黄色昌河铃木牌面包车,来到德兴市银城镇"小北京"巷子路口与被害人李某谈好外出进行性交易,并叫李某坐到其驾驶车辆的
期刊
目前,中国农村治理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农村财产权市场化、农村成员权二元化和农村党建工作重要性日益突显,农村开始从“静”向“动”转变。农村政经社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锻炼是学生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主要途径。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大家都容易
论述了脉冲调制载波信号的基本概念 ,通过数学运算 ,从频域、时域分析了脉冲调制对连续波载波相位噪声的影响
鸡足山镇2005年引入中华冬桃1号、2号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冬桃2号作为当家品种,成功从冬桃2号中优选出芽变品种佛都冬桃1号,逐步培植出宾川佛都冬桃品牌。结合鸡足山镇冬桃产
一、力量素质敏感期力量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T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正常男孩在18岁前,力量随年龄而增长,25岁左右达到最大力量.以后逐渐
金属钽可作为集成电路中铜与硅基板的阻隔层材料,以防止铜与硅扩散生成铜硅合金影响电路性能。采用钽靶材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溅射钽到硅片上。靶材晶粒尺寸与织构取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