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祈福纳祥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中长寿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有五福说,即福、禄、寿、喜、财,又说五福寿为先,可见长寿文化在中国吉祥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寿神崇拜的形成是基于原始先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以寿神崇拜的起源作为基点,分析探讨先民的生命观,即寿神崇拜观念的起源。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山海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记录了上古时代先人对生命的观念。所以本文以《山海经》等神话典籍作为探索起点,并探究寿神崇拜在现代民间生活中的体现,以此为脉络展开本课题的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关于寿神崇拜的研究并不多见,学位论文有一篇,而其研究对象是寿星老人。第二部分(第一章)主要探究寿神崇拜的起源,从产生的源泉发掘其文化内涵。以原始先人的生死观念为起点,探索生命观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这是寿神崇拜的文化源泉,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能更好的理解寿神崇拜对人们的意义。第三部分(第二章)是自然寿神崇拜,主要从植物寿神崇拜、动物寿神崇拜、非生物寿神崇拜三个方面探索人们对自然中的寿神崇拜。在现代文化中,诸多自然物被赋予长寿的象征,它们之所以成为寿神,有其渊源和内涵。植物寿神的渊源或是因为其自身特性,或是因为其药用价值,或是从神话中抽离而来;动物寿神有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人们幻想而来的动物,它们之所以有长寿象征,与其自然寿命和人们对长寿的想象不无关系;非生物寿神表现了人们对天地星辰崇拜。第四部分(第三章)探究人物寿神崇拜。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寿神崇拜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仰。掌管生死的王母娘娘、寿星老人南极仙翁、彭祖、麻姑等都是代表长寿的神仙,他们构成了俗民生活信仰的一部分,亦是寿神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部分(第四章)主要探究寿神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民俗文化、文学、哲学三个方面展开。寿神崇拜不仅表现在民众的民俗生活中,亦对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且也对中国的哲学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