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推出试验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en06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是在方钢管内壁设置纵向开孔钢板(PBL)连接件而形成的组合结构。PBL连接件不仅可以增强钢管混凝土的界面抗剪承载力,防止钢管混凝土界面的脱空和相对滑移,而且对钢管管壁起到加劲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对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性能和节点抗疲劳性能等方面研究,但还没有关于此类构件界面抗剪性能方面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试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界面抗剪性能的推出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相关研究成果与理论为基础,进行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试件的推出试验,并深入分析了混凝土粗骨料粒径、PBL开孔间距、PBL开孔孔径为参数对此类试件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了解试件的界面破坏机理以及界面抗剪性能,并深入分析不同粒径的粗骨料在PBL孔洞中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的界面抗剪性能良好;适当增加混凝土粗骨料粒径、PBL开孔孔径、PBL开孔间距可提高试件的界面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和延性系数;在粗骨料粒径相同,PBL孔径不同条件下,粗骨料横截面积与混凝土榫横截面积之比基本保持在一个定值范围内。(2)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选用合适的本构关系,建立了 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模型,在通过与推出试验结果的验证比较后,拓展分析了混凝土强度、PBL钢材屈服强度、PBL高厚比、PBL开孔间距对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的增大,开孔间距的减小,界面抗剪承载力提高;为了避免孔内混凝土出现应力叠合现象造成的界面承载力降低,本文建议PBL开孔间距取大于2d比较合适;PBL高厚比和PBL连接件钢材屈服强度对界面抗剪承载力影响不大。(3)通过分析本文试验、有限元结果和国内外试验结果,可以发现: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随着开孔孔径增大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随着PBL连接件开孔孔径增大呈现抛物线增长趋势,随着粗骨料横截面积与混凝土榫横截面积之间的比值Ag/Ac的增大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吻合良好。根据叠加原理,在方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和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界面抗剪承载力建议公式。
其他文献
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一次性餐具的质量越发重视,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成本逐年攀升,生产商对纸杯质量检测自动化的需求日益膨胀。本文针对纸杯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视
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成为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作为电动汽车动力源的动力电池,对其各项关键参数的准确估计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钛酸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对其SOC,SOH两个关键参数的估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分析对比了动力锂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的优缺点,综合模型精度和易用性两方面的考虑
二氧化钛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较好的稳定性、和耗量低等特点,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研究表明:大的比表面积和锐钛矿相的晶体结构是有效提高光催化活性的基本因素。
在语文课上,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的
结构损伤检测是结构健康监测的关键环节,其常可转化为系统识别问题,其中,基于振动的系统识别技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方法主要基于输入输出都已知的小型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和包含在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排斥,他们被迫将孩子留在家乡生活。这群孩子被迫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默默
曲线钢与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是通过剪力连接件将曲线钢梁与混凝土板连接起来的一种新型组合梁。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可以充分发挥混凝土所具有的优越抗压性能和钢材所具有的优越抗
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主要是丹酚酸B,但是丹酚酸B 口服后在体内会降解成丹参素和低聚丹酚酸而起药效。为了得到高活性、易吸收的丹参素和低聚丹酚酸(一分子丹参素和一分子咖
普通支撑在受压作用下会发生屈曲失稳,不能有效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在拉压状态都不发生屈曲的优良耗能减震元件,但防屈曲支撑通过钢材发生塑性变形耗散地震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2月更新的数据显示,禽流感病毒H7N9已经造成了602人感染,其中227例死亡,感染者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北等地区也有零星的报道。由此可知,H7N9已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