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旱作农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碳足迹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hlxj1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气环境逐渐恶化,致使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在碳素循环中,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的碳平衡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除了由于石油,煤等燃料燃烧造成的工业排放,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农业生态系统。因此深入研究农田土壤呼吸CO2排放过程对农田减排固碳,维持生态碳平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松嫩平原耕地面积559万hm2,土壤肥沃,是黑龙江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食基地,主要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但针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土壤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及碳足迹缺少系统研究和报道。本试验通过静态箱法测定松嫩平原玉米、大豆田土壤CO2排放通量,研究玉米、大豆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的关系,并对松嫩平原玉米、大豆田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雨水充沛、温度较高的6、7、8月CO2排放通量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在4月和11月排放通量较低,总体呈现单峰曲线;秸秆还田处理的最大通量、平均通量以及全年土壤CO2排放总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线性方程、二次方程和指数方程均能良好的模拟两者的关系(P<0.01),其中三种方程R2值表现为,指数方程>二次方程>线性方程,但三者未表现显著的差异;三种方程的R2值均表现25 cm>20 cm>15 cm>10 cm>5 cm,其中玉米田5 cm土层与20 cm、25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大豆田5 cm土层与25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深层土壤温度与CO2排放通量相关性高于浅层土壤。7.6 cm与12 cm土层体积含水率变化未表现明显的规律性并且与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除个别外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性,线性方程、二次方程和指数方程均不能良好的拟合两者的关系,表现不显著。采用根去除法估算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玉米根系呼吸贡献率变化范围为3.0%~54.3%,平均为35.1%;在大豆整个生育时期,大豆根系呼吸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1%~71.3%,平均为24.3%。通过两种路径对玉米、大豆田碳足迹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全环路径下,玉米、大豆田均呈现碳汇效应,玉米田平均碳足迹为10609.4 kg Ce·hm-2·a-1,大豆田平均碳足迹为1598.2kgCe·hm-2·a-1;在半环路径下,玉米、大豆田均呈现碳源效应,玉米田平均碳足迹为-2045.4kgCe·hm-2·a-1,大豆田平均碳足迹为-2028.4 kgCe·hm-2·a-1;在农田间接投入碳足迹中,化肥和柴油贡献率较高,在玉米田约占85.7%~96.1%,在大豆田约占70.5%~87.4%。通过对粮食碳成本的计算,结果表明,玉米平均碳成本为0.17 kg(Ce)·kg-1,大豆平均碳成本为0.69 kg(Ce)·kg-1。通过以上茬作物的有机物料还田碳与土壤CO2净排放碳量的差值作为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处理中,有机物料还田碳量大于土壤CO2排放碳量,其差值均为正值,STR-C处理每年固碳量为3465.5 kgC·hm-2·a-1,STR-S处理每年固碳量为3370.8 kgC·hm-2·a-1;在秸秆不还田处理中,有机物料还田碳量小于土壤CO2排放碳量,其差距均为负值,STM-C、RC和STM-S处理分别每年释放碳量为370.7 kgC·hm-2·a-1、290.7 kg C·hm-2·a-1、645.3kgC·hm-2·a-1。
其他文献
表型多样性的进化是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已有研究提出,形态学性状与生理学性状进化的机制是不同的:形态学性状的进化主要通过改变基因表达谱,而生理学性状的进化则主要通过
新闻工作是受社会普遍尊重且竞争较为激烈的职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记者的考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素质及新闻敏感性和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拍摄、制作等方面,而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黄淮海麦区特别是一年两播的北区,玉米品种改良趋势向延长生育期和晚收的方向发展,小麦晚播比例逐年增加。晚播小麦在萌发过程中易遭遇低温。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及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适温和低温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组差异,对阐明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