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峻。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首要环节,但目前国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有限,其中,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及行为执行是垃圾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源头,从根源上决定了该系统工程的成败。因此,在我国国情条件下,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形成及行为意向到行为的转化对于制定生活垃圾管理相关政策、引导和促进居民执行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极其重要。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城市居民垃圾源头分类意向形成及其向行为转化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力图建立垃圾分类意向形成及行为转化的心理行为模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确定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方案,促进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垃圾分类行为、行为意向和影响因素的本土化量表;然后以本土化量表工具对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进行调研,确定垃圾分类行为意向、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路径及影响力度,进而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转化的心理行为模型。同时,基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选择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垃圾分类标识进行可用性研究,以此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转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所编制的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量表包含环境态度、感知到的行为动力、自我效能感、环境价值观、道德规范、垃圾分类设施、政策举措、宣传示范和公共意识9个维度,问卷项目区分度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2)构建了杭州和南通两地垃圾分类行意向形成及转化模型。在这两模型中,情境因素在行为意向与行为之间都起中介作用,表明外部情境因素在“意向—行为”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在“垃圾分类意识→行为意向→行为”的阶段进程模型中,南通垃圾分类工作的瓶颈尚处于第一环节,即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较弱;而杭州已是第二环节的问题,即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水平较高,但是外部情境因素相对薄弱。因此,南通首要之举在于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而杭州应更侧重外部情境因素的改善。(4)提取整理确定了垃圾分类标识的19个信息要素,并参照Kano模型从中确定了必备属性、线性属性、魅力属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针对处于不同进展阶段的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措施,即起步阶段侧重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后期阶段侧重外部情境因素的改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