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层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出现在异地特别是在城市中的生存传播成为必要与可能。本文“以北京餐饮行业中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为聚焦点,选取三个个案,对少数歌舞艺术的经营主体(经理)、创造和传播主体(艺术团团长或演员),以及受众这三个层面的人物作深入访谈。腾格里塔拉大酒店是蒙古族歌舞艺术成功传播的个案,浏阳河大酒楼是桑植艺术曲折探索的个案,玛达咪酒吧是摩梭歌舞艺术遇挫、萎缩的个案。经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大多能够较好地在城市生存,社会认同度、接受度普遍较高,并起到了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但同时,其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对餐饮依附性强,出现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局面;适用范围有限,对弘扬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不具普遍示范性。
本文从经济社会层面、思想文化层面、大众心理层面分析了这种状况的成因,并将城市餐饮行业中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传播现状,及其与城市其他艺术传播模式作了比较。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走向城市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其中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才能成功。在本质上是进步的、积极的,这使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沿续已有传承方式的同时,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发展传播形式,其本体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改造,但在改造中毕竟使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得到普及和宣传。当然,此种情况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完善,其商业化等负面因素会有所降低,使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最终成为跨越时光的现在,延续千年的时尚。
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传播的几点建议,从宏观层面而言,应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营造、政策法制环境、文化理念营造和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作出努力;从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本身而言,应挖掘和保持精髓,整合和凝炼内容,并进行传播观念和形式创新;从传播角度而言,应处理好“传”与“受”的关系、迎合与引导的关系以及生存、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使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维护自身的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好地弘扬与传承。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城市传播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二章主要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北京餐饮行业传播的个案描述,第三章进行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传播状况的原因剖析,第四章是就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在城市传播中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