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一位出生在俄国、在欧洲读书、到美国创作、终老于瑞士的传奇作家,他能用两国文字进行创作,是一个兼具通俗小说家和精英文学创作者双重身份的作家,在纳博科夫的阅读书目中,柯南道尔、爱伦坡等侦探小说家的名字多次出现。纳博科夫的阅读经历和侦探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纳博科夫的作品,每一部都呈现出侦探文学的因素。本文在整理纳博科夫小说中侦探文学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类别,分别是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谋杀作为艺术品的出现、以侦探小说作为戏仿的对象,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绝望》和《微暗的火》,分析每一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侦探文学因素。绪论部分梳理了美国、俄国及我国的纳博科夫研究状况,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形式、主题、作品的后现代性问题、跨文化跨民族性问题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对纳氏小说中的侦探文学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第一章结合《塞·奈特的真实生活》中寻找身份代替侦探小说破解谜团的特征,分析了侦探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将侦探小说中的谜团与《塞·奈特的真实生活》中的谜团——“塞巴斯蒂安是谁?”相对照分析:塞巴斯蒂安可能是作者的哥哥,也可能是作者本人。这种一个人拥有双重角色的模式是很多小说的共同特点,在这里,寻找身份的意义超越了破解谜团的乐趣。第二章根据侦探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谋杀,分析了传统侦探小说中谋杀在纳氏笔下的变体。第一种是在《绝望》中,赫尔曼将谋杀作为他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来展示;第二种是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用想象的谋杀代替真实的谋杀。上述两部小说的谋杀动机,前者以金钱为假象,后者则以爱情为目的,还有其他小说如《贵人、女人、小人》中设计的谋杀,为纳博科夫展示谋杀手段和细节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第三章分析了具有超文本特征的小说——《微暗的火》,在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金伯特具有侦探、谋杀者、受害者等多重身份,结构呈现开放性,读者作为侦探出现,这些特点打破了传统侦探小说的规则。它同时借用侦探小说的故事框架来建构小说,对侦探小说的叙事原则进行了戏拟和反叛,用纳氏的不可知论原则否定了侦探小说的理性原则,使小说同时具有了精英文学性和大众文学性的特殊审美效果。纳博科夫小说的超文本特征,以侦探小说的探索性情节为跳板,展现了其精确地捕捉和描绘细节的能力,是纳博科夫“奥妙的巫术和欺骗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