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动车尾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成分复杂、生物毒性强,尤其是一次PM2.5在交通环境直接排放后容易富集形成高浓度热点区域,对人体产生更大的危害。研究机动车一次PM2.5的扩散浓度、人体暴露剂量和健康效应的分布规律并识别其热点区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AERMOD模型线源模式将逐小时、道路级的排放清单和实际道路几何特征逐一匹配,结合气象资料,模拟获得北京市实际道路交通流特征和排放特征下的高分辨率一次PM2.5扩散浓度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大量文献调研优先选用本地化的暴露、健康效应和货币化参数,计算北京六环内成年人群的机动车一次PM2.5潜在暴露量,并对APEC峰会前后机动车一次PM2.5浓度削减带来的短期健康效应和货币化收益进行定量评估。四季工作日机动车一次PM2.5的模拟浓度日均值为0.7-2.9μg·m-3,APEC会议期间较工作日浓度削减50%。模拟浓度的时空变化均受到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双重作用,浓度峰值时刻往往出现在排放峰值时刻和扩散不利的条件下,中高浓度(>3μg·m-3)主要分布在北侧高排放区域且向该季节盛行风的下风向延伸。不同模拟情景下,暴露浓度日均值为1.0-2.0μg·m-3,六环内单位网格的成年人群日均暴露剂量平均为6.3-10.9 mg·d-1。暴露量的分布与浓度分布有差异,受到人口分布的显著影响,呈现出五环内大于五环外、东部大于西部的特点。APEC期间交通管控措施导致的机动车一次PM2.5浓度削减,每年可使六环内减少全因死亡58人,全因门诊34530例,约占APEC前秋季工作日机动车一次PM2.5污染导致的死亡、发病人数的42%,带来经济收益10980万元和1874万元。APEC峰会综合交通管控措施能带来可观的健康经济收益,尤其对于浓度削减大和人口密集的行政区。机动车一次PM2.5的高浓度(6.0-71.0μg·m-3)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国道省道、各环路快速路、放射线快速路/高速路和易拥堵的主干道附近。暴露量和健康效应的高值热点区域不仅在高浓度或高浓度削减的区域附近,还主要集中在高人口密度(7200-43200人/km2)如光熙门、三元桥、三里屯、阜成门等区域。热点区域的暴露量和健康效应约占六环内总计的60%和70%,识别热点区域进行针对性的局地减排能最大化政策的健康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