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内源性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参与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在此我们探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ORL1)拮抗剂J-113397,SB-612111和compound-24(C-24)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且寻找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探讨三种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炎症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方法:11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质量250-3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本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大鼠分为11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该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组(CAO组,该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和三个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组(J组、S组、C组,这三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前按照分组经尾静脉按1ml/kg负荷量注射相应浓度药物),根据拮抗剂的浓度梯度,将三组拮抗剂组内各分为三个亚组,即J组(J-113397)分为J-Ⅰ组(1×10-7mol/l)、J-Ⅱ组(1×10-9mol/l)、J-Ⅲ组(1×10-11mol/l),S组(SB-612111)分为S-Ⅰ组(1×10-9mol/l)、S-Ⅱ组(1×10-11mol/l)、S-Ⅲ组(1×10-13mol/l),C组(C-24)分为C-Ⅰ组(1×10-9mol/l)、C-Ⅱ组(1×10-11mol/l)、C-Ⅲ组(1×10-13mol/l),每组10只。每组大鼠按规定处理后,记录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功能数据。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实验第一部分动态监测了大鼠15 min内的心电信号,使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析心率变异度数据。所有大鼠均在冠脉结扎15分钟后处死,取大鼠心肌组织研磨后取上清液在-20℃中冷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与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和C组VEB次数明显增加(P<0.05);CAO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C-Ⅲ组VT+VF次数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J-Ⅲ组、S-Ⅲ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VEB次数明显下降(P<0.05);C-Ⅰ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于VEB发作次数各亚组间的比较,与J-Ⅰ组比较,J-Ⅱ组,J-Ⅲ组,S-Ⅲ组,C-Ⅱ组,C-Ⅲ组VEB发作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J-Ⅱ组比较,J-Ⅲ组,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S-Ⅰ组,S-Ⅱ组,C-Ⅰ组,明显减少(P<0.05)。与J-Ⅲ组比较,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明显减少(P<0.05)。与S-Ⅰ组比较,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Ⅱ组比较,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冠脉结扎后各组心功能指标变化较小,与Sham组比较,J-Ⅲ组HR明显减少(P<0.05),各组LVSP,LVEDP,+dp/dtmax H和-dp/d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C组的SDNN、RMSSD均明显降低(P<0.05)。对于RMSSD,与CAO组比较,J-Ⅱ组、S-Ⅰ组、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S-Ⅰ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的LF/HF明显降低(P<0.05)。其余两组指标LFnorm和HFnorm,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J组、S组、C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AO组比较,J-Ⅰ组、J-Ⅱ组、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CAO组比较,J-Ⅱ组的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S-Ⅰ组、S-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IL-1β浓度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J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668,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6,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4,P<0.01)。S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0,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34,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52,P<0.01)。C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03,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485,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使用三种拮抗剂预处理可有效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心肌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浓度明显降低。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分别是J-113397(1×10-7mol/l),S-612111(1×10-11mol/l)与C-24(1×10-9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及炎症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