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wu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内源性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参与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在此我们探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ORL1)拮抗剂J-113397,SB-612111和compound-24(C-24)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且寻找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探讨三种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炎症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方法:11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质量250-3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本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大鼠分为11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该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组(CAO组,该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和三个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组(J组、S组、C组,这三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前按照分组经尾静脉按1ml/kg负荷量注射相应浓度药物),根据拮抗剂的浓度梯度,将三组拮抗剂组内各分为三个亚组,即J组(J-113397)分为J-Ⅰ组(1×10-7mol/l)、J-Ⅱ组(1×10-9mol/l)、J-Ⅲ组(1×10-11mol/l),S组(SB-612111)分为S-Ⅰ组(1×10-9mol/l)、S-Ⅱ组(1×10-11mol/l)、S-Ⅲ组(1×10-13mol/l),C组(C-24)分为C-Ⅰ组(1×10-9mol/l)、C-Ⅱ组(1×10-11mol/l)、C-Ⅲ组(1×10-13mol/l),每组10只。每组大鼠按规定处理后,记录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功能数据。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实验第一部分动态监测了大鼠15 min内的心电信号,使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析心率变异度数据。所有大鼠均在冠脉结扎15分钟后处死,取大鼠心肌组织研磨后取上清液在-20℃中冷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与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和C组VEB次数明显增加(P<0.05);CAO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C-Ⅲ组VT+VF次数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J-Ⅲ组、S-Ⅲ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VEB次数明显下降(P<0.05);C-Ⅰ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于VEB发作次数各亚组间的比较,与J-Ⅰ组比较,J-Ⅱ组,J-Ⅲ组,S-Ⅲ组,C-Ⅱ组,C-Ⅲ组VEB发作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J-Ⅱ组比较,J-Ⅲ组,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S-Ⅰ组,S-Ⅱ组,C-Ⅰ组,明显减少(P<0.05)。与J-Ⅲ组比较,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明显减少(P<0.05)。与S-Ⅰ组比较,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Ⅱ组比较,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冠脉结扎后各组心功能指标变化较小,与Sham组比较,J-Ⅲ组HR明显减少(P<0.05),各组LVSP,LVEDP,+dp/dtmax H和-dp/d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C组的SDNN、RMSSD均明显降低(P<0.05)。对于RMSSD,与CAO组比较,J-Ⅱ组、S-Ⅰ组、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S-Ⅰ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的LF/HF明显降低(P<0.05)。其余两组指标LFnorm和HFnorm,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J组、S组、C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AO组比较,J-Ⅰ组、J-Ⅱ组、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CAO组比较,J-Ⅱ组的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S-Ⅰ组、S-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IL-1β浓度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J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668,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6,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4,P<0.01)。S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0,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34,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52,P<0.01)。C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03,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485,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使用三种拮抗剂预处理可有效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心肌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浓度明显降低。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分别是J-113397(1×10-7mol/l),S-612111(1×10-11mol/l)与C-24(1×10-9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及炎症的发生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补体C1q及细胞因子IL-6、IL-8、IL-17的浓度水平,研究这些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风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以胸闷、胸痛为主诉入院的患者170例,所有住院患者均行冠状造影(CAG)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PCI的联合治疗方案与直接PCI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STEMI患者溶栓成功后进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01月~2020年06月收治入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4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再灌注措施及时机不同分为直接PCI组、溶栓后3-6h行PCI组、溶栓后6-12h行PCI组、溶栓后12-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eluting Balloon,DEB)与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Second-generation Drug Eluting Stent,G2-DES)在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 of Drug-eluting Stent,DES-ISR)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Pub Med、The C
目的:探讨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血清脂蛋白磷脂酶 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2,Lp-PLA2)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有望缓解家庭和社会负担、保障失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而失能率是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近年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中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失能评估工具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作为老年人口失能评定标准,分别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和生命表技
目的:研究YAP在房颤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房颤大鼠模型探讨房颤发病过程中,心房组织中YAP代谢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实验分为四部分:(1)野生雄性SD大鼠连续尾静脉注射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液28天,来复制大鼠房颤模型。(2)取房颤大鼠左心房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的排列和组织纤维化程度。(3)ELISA法测定大鼠心房组织中collagenⅠ、co
目的:探究中国人群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有211 833名参与者被纳入研究,并在5年内完成了至少2次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评估连续性变量TG及TG三分组与T2DM风险之间的独立关系,对潜在的混杂因素进行校准。本研究使用广义加性模型来识别
目的:左室重构(LVR)在心力衰竭(HF)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性因素,左室形态的改变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本研究目的为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获得的左室形态指数(SI)和偏心指数(EI)评估左室形态、预测左室重构和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心肌梗死患者324例,健康对照者113例。通过定量门控SPECT(QGS)软件获得舒张末期形态指数(EDSI)、收缩末期形态指数(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心室重构是否存在相关性,并为高Hcy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否联合促进心室重构发生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Hcy血症的患者286例。根据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左室壁厚度(RWT)分为2组:心室重构组:LVMI增加和(或)
目的: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静脉血血清中PAD4(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4)的水平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探究PAD4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对DVT的诊断价值,为DVT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DVT住院患者及就诊于体检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