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解构海德格尔的“精神”规定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作为西方哲学基本词汇,从古至今一直被哲学家所广泛使用,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的出现,精神一词的运用达到了鼎盛时期。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起源,乃至本质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被发展到极致。而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有着摧毁的海德格尔来说,势必也对精神概念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作为解构之父的德里达通过《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一书,对海德格尔精神的解读作出了一系列的梳理,通过时间脉络阐述中不同时期海德格尔对精神的不同解构,并最终认为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解构是不彻底的,并且这种不彻底性贯彻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始终。本篇论文立足于《论精神》一书,去分析海德格尔对传统形面上学的解构,及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这种解构的解构。根据德里达的解释,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划分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海德格尔分别运用Geist-Geistig-Geistlich三个词汇来表示“精神”一词。在Geist时期,海德格尔拒绝谈论精神,且一再强调要避免使用精神一词。但在涉及时间与空间问题时,他却不可避免的提及了精神。只是这时的精神都加上了海德格尔认为其带有解构意义的引号,此时的精神被引号净化后重新回归。德里达就是从此处出发,去分析海德格尔使用引号背后的原因,以及这种在言说不使用却又回到使用的模态,最终德里达将原因归结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解构的不彻底上。在Geistig时期,海德格尔完全转变了对精神的态度,他不再使用引号,并将精神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地位上,甚至为精神的解释、展开、辩护和确定给出了系统的梳理。他运用自己的解构将精神作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甚至带有教化色彩的阐释。但是,他将纳粹主义精神化的阐释,也衍生出众多备受争议的命题。于是,德里达立足于此时精神的规定,对纳粹问题、动物问题、时代论断等给出了委婉的回应,并将海德格尔的问题最终归于形而上学的纠缠,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对海德格尔的辩护。在Geistlich时期,海德格尔明确回答“精神是火”。此时,他实现了一种本源性的替补,作为火的精神足一种最为本原的本原,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形而上学-基督教阴影。而德里达以“裂隙”为主题,进入到火焰内部寻找到了形而上学的踪迹,并最终直接将海德格尔的火的精神归于基督教的范畴之下,否定掉了海德格尔的解构尝试。于是,在这种双重解构的模式下,德里达最终寻找到存在着的“踪迹”,或者“裂隙”,来给出自己解构传统形而上学之后的规定。但是在笔者看来,他的这种解构的策略是存在众多问题的,并且当我们谈论海德格尔后期关于“道”的思想时,德里达的这种否定掉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解构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其他文献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但“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1,所以,汉宋之争乃是贯穿整个清代历史的核心学术问题。清初时期,宋学因其空疏之流弊而被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所有学说中最吸引人、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概而论之,它是一个以“语言的理解机制”为核心、探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它为社
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将制造业的发展放在了经济建设的核心位置上,同时,还颁发了各种指导性文件。但是要想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需要出台更为有利的政策,而且还需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身为制造业软内涵的核心——“工匠精神”无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总理多次谈及到工匠精神,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内产品的生产质量,优化和调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本文通过分析工匠精神的溯源和应用,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