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蜀河古镇及其传统建筑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河古镇位于汉水流域中上游,蜀河和汉江两水交汇处。现属安康市旬阳县境内,地处两省三县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明末清初时期蜀河由于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上关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东进中原,当时是重要的古官道要冲,汉江上游重要的物质集散地和商贸重镇。素有“小汉口”的美称。古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历史、特色的地域文化、独具魅力的街巷空间和古老的传统建筑,这一切它都默默述说着汉江流域乃至陕南城镇发展沿革的独特历史进程。论文从古镇的空间格局形态印象出发,深入分析了古镇的选址、空间形态及当地的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特色,从而将古镇后面的文化映射加以归纳整理,融合古镇的独特环境,探索性的去分析、理解蜀河古镇淳朴的人民是怎样的从容地以现实条件为基础,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家园。这里面水运兴盛是古镇演绎的核心因素,古镇依水而建,因水运而兴,因水运衰落而败。街巷从来都是古镇的活力源泉,并担负古镇的骨架功能,蜀河独具魅力的一街数巷的骨架空间形态,统领并滋养着这片聚落,街道空间形态、沿街民居、风火山墙、超楼、八大会馆、古码头等遗迹与景素等共同成为古镇特色的展现。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朴实、生机,它们都与古镇演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镇的传统建筑是研究的重点,类型主要分民居与公建(会馆)两种,由于特殊的山地环境无论是住宅空间还是公建的形式既遵循传统同时又不墨守成规,体现蜀河人民基于现实利益诉求,依山而建、顺应山势、因地就宜,灵活多变布局的特点。不同单体的结构和具体作法更是林林种种兼具南北,更重要的是以现实条件为基础的灵活处理,展现当地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保存较好又具地域特色的公共(会馆)建筑“黄州会馆”、“杨泗庙”、“清真寺”以及“特色民居”的空间艺术、平面布局、建筑立面、装饰构件艺术以及建造技术等方面总结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最后,结合古镇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了以“发展旅游促保护,保护服务旅游”的总思路构想,这对于蜀河古镇今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并最终做到古镇发展和保护这对永恒矛盾的协调。总结起来,论文从古镇的地理、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移民背景的角度,对古镇的形成与发展、古镇空间形态的演变、街巷空间、重点建筑分析和传统建筑的营建特色进行了剖析,从而能更好地挖掘蜀河古镇的价值因素,并立足现实为蜀河古镇今后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同时从另一方面讲,期望能对我校汉水文化的研究通过建筑学的视角进行进行资料研究与整理,丰富汉江流域的地域文化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事业。
其他文献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资源之一,相对于能源、物质资源的存在虽然想比起步较晚但是后期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产业融合多项技术科学,已经从科学研究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中。物联网应用领域广泛,在国外被广泛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基础交
采用几何解析法研究曲柄摇杆机构特殊对称连杆曲线的产生条件,明确轨迹综合中极具价值的自切曲线、带单尖点和双尖点曲线,以及带近似直线段曲线所对应的连杆点位置,同时得到对称
首先建立了凸轮机构的运动学参数方程,并对其速度波动系数进行计算机编程计算,通过选取不同的几何参数,优化出凸轮机构的尺寸,使其速度波动最小。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境界.树立民主党派政治文明新理念,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推动自身建设、加快建成高素质参政党的需要,也是共同致力于建设全面
人在管理蜂场时会扰动蜂群,蜜蜂因自卫常会蜇人。为了管理方便、不被蜂蜇,养蜂者需要穿戴好防护用具。防护用具种类较多,护头和护身的,有带面网的蜂帽、半身防护服和全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