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次提出责任伦理概念以来,责任伦理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责任伦理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之社会属性的彰显,学校教育的内在使命。理性审视我国当前中小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实,责任伦理水平与责任伦理教育的实效堪忧,因此,推进和加强责任伦理教育势在必行。论文首先系统考察了伦理学经典理论视野下的不同责任伦理观:美德(德行)伦理学的责任伦理要求人们追求崇高德行以达幸福生活;义务伦理学的责任伦理指人们的行为不止要符合义务更要出于义务;效益伦理学的责任伦理则认为责任是促进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全面幸福;儒家主张“兼善天下”的责任伦理观;当代责任伦理主张超越人类与当下,倡导对于人类所依存的自然以及人类之永续的未来社会的长远责任。责任伦理强调人应谨慎选择并为其行为后果负责,与强调信念高于结果的信念伦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责任伦理教育旨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培养学生敢于、乐于、勇于为行为结果负责任,凸现了人对自我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规定性的肯定和认同的价值合理性基础。责任伦理主张人不能将他人当作手段和工具,而应视为目的本身,主客体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关系。责任伦理要求人们应对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未来社会以及自然持续发展负责,而每一个面向的责任都包含强制性责任和选择性责任,公民社会责任是责任伦理体系的价值核心。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责任伦理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责任伦理是在责任伦理知觉、责任伦理动机、责任伦理判断与责任伦理品性四大要素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演化生成的。责任伦理的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为内部建构、观察模仿、角色扮演以及社会交往机制。其中,内部建构机制主要揭示了主体如何在同化与顺应中形成新的责任认知的过程,观察模仿机制则揭示了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的责任伦理行为的形成过程,角色扮演机制揭示了个体通过移情、吸纳他人观点与态度以形成不同责任认知的过程,最终个体的责任伦理最终是在社会交往这种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与升华的。论文采用访谈问卷的方法直接调查了中学生责任伦理及责任伦理教育现状,并在现有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责任伦理实践与责任伦理教育的现状。结果显示:当代中小学生在对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自然与未来方面都存在着“知行不一”问题,这使基于责任行为与意志的责任品性更加堪忧。面对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迁与家庭教育的偏向、因应试教育而急功近利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责任伦理教育与责任伦理发展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责任伦理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和学校德育的道德要求,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为行为后果负责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论文从两个层面对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类”责任与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学生)责任两类不同的责任伦理教育内容。类型Ⅰ是作为个体“人”的普遍性责任伦理要求,构建了由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以及未来与自然“四层级”构成的阶梯式责任伦理教育内容。类型Ⅱ是个体作为“学生”身份独特的角色责任伦理内容,包括对教育活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三方面”的责任伦理。“四层级”和“三方面”的责任伦理中的每一层级与每一方面,都有责任伦理的最低要求与理想要求。论文最后探讨了责任伦理教育的途径设计问题。我国现有的课程渗透、班级经营、角色扮演、习惯养成等责任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存在着浅尝辄止、有其形无其效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为行为负责的优良品质,因此本文在访谈调查数据、现有途径优势、以及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课程建设、班级经营、社会实践、公民教育、习惯养成、社会协同、政策支持、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