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联合应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Bladderurothelial tumors,BUT)分别进行IHC多分子蛋白标记物(CK20,P63,P53,CK7,Ki67)染色及FISH检测3、7、17号染色体改变及P16基因缺失,探讨其在不同类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EliVision 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2004-201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病变并临床资料完整标本180例(按膀胱非肿瘤性病变的正常粘膜、腺性膀胱炎、内翻性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分为A、B、C、D、E、F六组,每组30例),检测各组组织CK20,P63,P53,CK7,Ki67蛋白表达,观察这些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其蛋白过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2.第二部分,用FISH法检测不同分组病例3、7、17号染色体异常及P16基因扩增或缺失情况,并进行各组扩增或缺失率差异分析,扩增或缺失病例信号强度差异分析,探讨FISH检测在判断恶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CK7在A、B、C、D、E、F组中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30/30);P63在A、B、C、D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24/30)、93.3%(28/30)、86.7%(26/30)、93.3%(28/30),在E、F组中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CK20在A、B、C、D组中均呈阴性表达,而E、F组中阳性表达率高达16.7%(5/30)和40.0%(12/30),随着病变级别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53在各组病变中,其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高趋势,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1/30)、6.7%(2/30)、26.7%(8/30)、26.7%(8/30)、40.0%(12/30)和80.0%(24/30);Ki67在A、B、C、D、E、F组中的阳性率亦呈逐渐升高,在A、B、C组中阳性细胞百分比均≤1%,而D、E、F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10%、8%-15%、≥20%。2.FISH结果显示,3号染色体在A、B、C组中未见异常,在D、E、F组中扩增率分别为3.3%(1/30)、10.0%(3/30)和80.0%(24/30);7号染色体在A、B、E组中未见异常,在C、D、F组中扩增率分别为3.3%(1/30)、6.7%(2/30)和86.7%(26/30);17号染色体在A、B、C组中未见异常,在D、E、F组中扩增率分别为3.3%(1/30)、3.3%(1/30)和73.3%(22/30);P16基因在A、B组中未见异常,在C、D、E、F组中扩增率分别为0%(0/30)、0%(0/30)、3.3%(1/30)、40.0%(12/30),缺失率分别为3.3%(1/30)、3.3%(1/30)、6.7%(2/30)、60.0%(18/30);各组≥2个指标异常的比率分别为0%、0%、3.3%、6.7%、10.0%、100.0%。FISH检测显示,A、B组均未检测出异常;C组敏感性为3.3%,特异性为2.8%;D组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5.6%;E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3%;F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3.3%。【结论】1.CK7和P53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及其肿瘤良好的蛋白标记物;CK20表达的强度和表达范围可作为恶性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很好的参考指标;Ki67联合CK20表达有助于膀胱良恶性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P63对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2.不同类型的膀胱尿路上皮病变均可能出现不同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及P16基因扩增及缺失,但良性及非浸润性癌非整倍性的多样性及信号点类型复杂程度较低,信号点密集型几乎均见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3.联合应用IHC法和FISH技术进行多分子蛋白标记物及染色体异常检测,可作为不同类型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尿路上皮肿瘤的进展及预后亦具有一定预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