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嫩平原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愈发不堪重负。连年的割草与不合理的放牧制度使得草地子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流失了大量的物质与能量,使草地发生退化演替;再加之农田子系统的广种薄收,资源利用率较低,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受损,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干旱化加剧,生产力降低,造成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环境的重大威胁。本论文针对以上现象,采用能量与能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群落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区域水平多尺度衡量、探讨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子系统、割草地子系统以及放牧地子系统的能量格局和能流机制,定量分析环境资源与生产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寻找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生物量和热值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上述3个子系统中植物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和太阳能转化效率,利用分室模型对群落能量的流动进行了稳定性分析。3个子系统中的植物群落正处于能量积累状态,其能量净固定量与净积累量达到平衡态所需时间不同。群落净固定量较快,只需1年左右;群落净积累量因不同子系统生境条件而异,大约需7~13年,其中农田子系统最长,放牧子系统次之,割草地子系统最短,即系统所受干扰强度越大,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差。群落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分别为农田2.35 %,割草地0.97%和放牧地0.46%。2.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客观度量了3个子系统能值投入格局与能值产出情况,由此建立了能值指标体系,并结合能量分析指标,采用等量齐观法对3个子系统包括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WP=6>果表明:割草地子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增加该子系统的工业辅助能和高能值的科技投入,可以改善整个系统的生态环境,同时有利于带动农田子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3.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带中心区域的长岭县从1980年至2000年间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态流进行了能值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一系列可反映环境和生产关系的能值指标年际演化动态,同时与其它相应系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了长岭县自然环境基础资源利用状况,农业生产结构、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演进态势,为制定该区生产政策和持续发展规划做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