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样腺癌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由于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预防措施相对滞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探讨其预防、治疗的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进展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种蛋白分子参与的多步骤过程,它严重的威胁了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故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及时发现、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DKKl是一种分泌型蛋白,在成人正常组织中很少表达,但可表达于胎盘和胚胎组织。诸多研究阐明DKK1在人类多种肿瘤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DKKl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肿瘤细胞骨转移以及调控某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侵袭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桥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型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参与细胞粘附、信号传导、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骨桥蛋白通过调控多个细胞因子、受体及粘附分子,从而参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骨桥蛋白与在消化道肿瘤、子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瘤血液及组织中均有异常表达。提示骨桥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的:本文旨在检测血清DKK1和骨桥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和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不同分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病情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或诊断性刮宫的患者共154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30例(16例增殖期内膜,14例分泌期内膜),子宫内膜增生48例(20例单纯性增生,28例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4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首诊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毫升,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均于术后第7日清晨空腹状态下再次抽取静脉血5毫升,血液标本均采用非抗凝管收集。取血后,常温下血液凝固至少50分钟。当血清自然析出后,在4℃下,2000转/分,离心10分钟,吸取上层血清,弃去不溶物。将血清移至EP管,做好标记,-80℃储藏备用。所有血清标本均需避免溶血和反复冻融。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DKK1、骨桥蛋白水平。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两种肿瘤标志物单项以及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并进一步探讨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患者、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患者及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中的血清DKK1和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血清DKK1和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其他组。2、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手术前后血清DKK1、骨桥蛋白的浓度水平比较中,两者术后的浓度均数均小于术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KK1浓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DKK1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无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骨桥蛋白浓度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4、血清DKK1、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21,P<0.05)。结论:(1)DKK1和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2)DKK1和骨桥蛋白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转移与浸润过程。(3)DKK1、骨桥蛋白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病情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联合检测DKK1、骨桥蛋白可能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