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鸡传染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影响鸡免疫效果的其中三个因素,为提高鸡的免疫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最终达到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的目的。1、疫苗被污染。市场上存在禽痘病毒(Fowlpox virus, FPV)活疫苗中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的现象。本试验为了解当前我国禽痘疫苗毒中污染REV的情况,对国内某一疫苗生产厂家的禽痘病毒(Fowlpox virus, FPV)活疫苗进行调查研究。将市场上购买的某一厂家的禽痘弱毒疫苗接种7日龄SPF雏鸡。在5d后采其抗凝血浆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在连续传2代后,用REV特异性单抗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确认REV感染,命名为JS0809。提取感染细胞的DNA,采用PCR法扩增囊膜蛋白基因(env)。测序分析表明,该毒株的env基因开放阅读框同大部分REV毒株一致,为1761bp。JS0809的env基因与国内已发表株的同源性高达96.0%~99.%。相对而言,它与早年分离到的毒株的同源性只有96%~97.3%,但与近几年的分离珠的同源性则均高达99.5%~99.8%。它与整合进FPV野毒株中的全基因组REV的env基因同源性很高为99.8%,而与整合进FPV疫苗株中全基因组REV的env基因同源性较低仅为97.3%。本研究证实了在我国生产的某些FPV疫苗中存在REV污染,所污染的REV的env基因更接近最近的流行野毒,这是国内第一次报道从FPV活疫苗中分离到REV活毒。2、患有抑制免疫功能的疾病。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of Avian Leukosis Virus, ALV-J),该病毒可能导致B淋巴细胞成熟停止以及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发育阻断,从而导致免疫抑制。本试验通过腹腔接种和同笼接触使有无母源抗体的两组1日龄海兰褐蛋雏鸡感染ALV-J,对不同感染组的病毒血症、泄殖腔排毒及抗体三个生物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有母源抗体&接种病毒组,在4周龄后产生较低水平的病毒血症,84%的鸡只呈一过性排毒现象,有1只鸡可抵抗ALV-J感染(占8%);无母源抗体组&接种病毒组,在2周龄即产生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并一直维持存在,88%的鸡只呈现持续排毒现象;2个接触组,无论有无母源抗体,还是无母源抗体,各有一只鸡呈V-P27+A-状态。本试验表明早期感染ALV-J可能会导致雏鸡的免疫耐受,且ALV-J具有横向传播能力,母源抗体对于延缓雏鸡的早期带毒排毒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ALV-J早期感染雏鸡,发现母源抗体能显著延缓人工接种ALV-J的鸡的病毒血症水平,希望能为避免ALV-J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最终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3、母源抗体的干扰。近几年,商品肉鸡群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活疫苗失败的报道时有发生,而这其中,由于母源抗体能与接种的疫苗病毒发生中和作用,而免疫时没有根据雏鸡母源抗体水平而确定最佳首免日龄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试验检测了商品肉雏鸡不同日龄时期的IBD母源抗体水平,数据显示IBD的母源抗体半衰期为3.2~4.15天;同时在商品肉雏鸡7、10、13、16、20、23日龄接种3种中等毒力偏强的IBD疫苗,比较在不同母源抗体水平下,不同免疫日龄与所产生抗体水平关系。结果显示,在2日龄雏鸡母源抗体水平为29~14(ELISA测定值)范围内,在7、10日龄大多数鸡不产生抗体免疫反应。当2日龄母源抗体ELISA平均滴度为212.56时,以色列ABIC生产的IBDV-MB进口苗在13、16、20日龄免疫,产生抗体反应的比例分别是0/24、13/25、22/23;当2日龄母源抗体ELISA平均滴度为210.77时,用先灵葆雅疫苗的则分别有12/14、14/15、13/14的鸡发生抗体反应;当2日龄母源抗体ELISA平均滴度为211.52时,使用梅里亚的法倍灵疫苗在16、20、23日龄免疫时,则分别有9/13、14/15、14/14产生抗体反应。本实验通过研究母源抗体的动态以及后天免疫效果的影响,为IBD疫苗的首免日龄提供了依据,最终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