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着》,出版于1992年,是中国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的最具影响力作品。自2003年美国学者白睿文将其翻译成英文以来,该译本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21世纪之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该作品进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意识形态、生态主义、文学传播等角度对《活着》进行了研究。然而,鲜有学者从顺应论视角对该作品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对《活着》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进一步证实该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意义。由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的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的过程中译者需动态顺应不同因素并做出最终选择,来实现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传递。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境顺应的角度对《活着》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主要研究译者在做语言选择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以及是如何实现文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使得译本更好的为目标读者所接受。通过对《活着》中英两文本中选取的具体实例进行定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译者白睿文在做语言选择时,主要考虑到了:(1)中英文语言特点的差异,如表现最明显的形合与意合;(2)目标读者的可接受能力和审美;(3)中西方读者思维模式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译本的语言结构进行了调整,使之顺应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为了能达到既保持原文本的叙述风格,又能更好地传递原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原文内容在读者可理解范围内,便采用直译的方法,但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需额外补充解释说明的内容,最终使得译本更好的被读者接受。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顺应论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试图对文学翻译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并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现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