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是一种常见的脱发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上以20~40岁男性患者就诊多见。目前多数认为本病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的遗传性脱发疾病,但具体机制不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生发展还可能与患者自身血流阻力增高、血瘀、头皮局部血管密度下降及毛囊周围血管新生减少等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血流阻力增高、血瘀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受损。众所周知,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始动环节,而且加重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恶化。因此,我们推测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而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能是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病理生理基础。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能够提高血管内皮修复能力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局部血管的新生,是反映血管内皮修复功能和血管新生能力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研究表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活性减低导致的内皮损伤修复能力下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然而,内皮祖细胞介导的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减弱是否参与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生发展至今未见任研究报道。结合雄激素性秃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皮损伤修复研究,我们推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减弱可能是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潜在机制,而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减低可能是雄激素性秃发新的血管生物学发病机制之一。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与无秃发的健康体检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指标、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指标(超声前臂反应性充血试验、脉搏波传导速度、大动脉顺应性/小动脉顺应性)及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等,分析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可能机制,为雄激素性秃发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目的1.分析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2.探讨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相关性的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检测144例青年(18-35岁)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病例组)与60例无秃发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 (Lp(a))、载脂蛋白E(ApoE)、空腹血糖(FP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指标,分析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2.比较62例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病例组)与60例无秃发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超声前臂反应性充血试验(FMD)、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大动脉顺应性/小动脉顺应性(C1/C2),探讨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可能机制。3.通过流式细胞法、Boyden小室、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分别检测10例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病例组)与10例无秃发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培养7后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和粘附能力,研究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可能细胞学机制。结果1.病例组BMI、BP、TC、LDL-C、TC/HDL-C、LDL-C/HDL-C、ApoB及ApoB/ApoA1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超声前臂反应性充血试验(FMD)结果明显减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以及体外的迁移、粘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可能是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潜在机制之一。3.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引起的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调可能是青年男性雄激素性秃发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细胞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