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小鼠急慢性细菌性膀胱炎模型的制备实验目的用两种型号大肠杆菌菌株(ATCC25922和ATCC35218)灌注雌性昆明小鼠膀胱,分析尿常规,观察小鼠膀胱上皮内是否有细菌菌落形成并检测膀胱组织中大肠杆菌菌量,建立急性和慢性细菌性小鼠膀胱炎模型,为研究细菌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理想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成4组,2组小鼠经尿道插管膀胱内灌注具大肠杆菌ATCC25922(1-2x108CFU/ml)每只各50μl;另2组小鼠膀胱内灌注大肠杆菌ATCC35218(1-2x108CFU/ml).分别于灌注后24小时和半月各处死2组小鼠(ATCC25922组和ATCC35218组)。收集小鼠尿液后膀胱取材。行尿沉渣检查;膀胱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组织匀浆后细菌培养定量。光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膀胱上皮内是否有细菌团块形成,并计量膀胱组织中细菌量。实验结果1灌注大肠杆菌24小时后,两组小鼠(ATCC25922和ATCC35218)膀胱上皮内均可见细菌团块,膀胱组织细菌培养见大肠杆菌菌落生长,菌量达107CFU/g。2灌注大肠杆菌半月后,ATCC35218组小鼠膀胱上皮粘膜内可见细菌团块,膀胱组织细菌培养见大肠杆菌菌落生长,菌量达105CFU/g。3灌注大肠杆菌半月后,ATCC25922组小鼠膀胱上皮粘膜内未见细菌团块,膀胱组织细菌培养也未见大肠杆菌生长。实验结论1大肠杆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灌注小鼠膀胱24小时后均可成功建立急性细菌性膀胱炎模型。2大肠杆菌ATCC35218灌注小鼠膀胱半月后可成功建立慢性细菌性膀胱炎模型。3大肠杆菌ATCC25922灌注小鼠膀胱半月后未能建立慢性细菌性膀胱炎模型。第二部分不同浓度EDTA致小鼠膀胱上皮脱落的研究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下EDTA灌注膀胱后对正常小鼠膀胱上皮损伤情况以及上皮脱落程度的影响,探讨合适的实验用药浓度。实验方法设置30、50、100mmol/L EDTA实验组,昆明小鼠18只,随机分成3组,经小鼠尿道插管膀胱内灌注上述三种浓度EDTA,48小时后处死小鼠膀胱取材,膀胱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在普通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膀胱粘膜上皮细胞的脱落情况和尿路斑块蛋白的破坏程度。实验结果1三组不同浓度EDTA均可以引起膀胱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和膀胱上皮膜蛋白不同程度破坏。2膀胱内灌注30mmol/L EDTA对膀胱上皮组织破坏相对较轻。实验结论1高浓度EDTA可以导致膀胱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脱落。230mmol/L EDTA用于第三部分实验。第三部分EDTA联合庆大霉素,HA治疗小鼠慢性细菌性膀胱炎的研究实验目的评估不同处理方式下依地酸二钠(EDTA),庆大霉素,透明质酸(HA)三种药物用于治疗大肠杆菌致小鼠慢性细菌性膀胱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寻找新的途径。实验方法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成5组,即EDTA组;EDTA+庆大霉素组;EDTA+庆大霉素+HA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灌注大肠杆菌ATCC35218和PBS缓冲液。半月后建立慢性细菌性膀胱炎模型,根据以上5组方案处理小鼠,一周后处死小鼠膀胱取材,膀胱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膀胱组织细菌培养计数;Elisa法检测白介素-6(IL-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膀胱中的表达,比较各处理组之间膀胱粘膜上皮细胞破坏程度和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1不同处理组比较,EDTA+庆大霉素+HA组小鼠膀胱粘膜上皮破坏程度和炎症反应均最轻。2在三组处理组中,EDTA+庆大霉素+HA组小鼠膀胱组织大肠杆菌量检测最低。实验结论EDTA联合庆大霉素和HA可以有效清除大肠杆菌所致小鼠慢性细菌性膀胱炎中的细菌,为临床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