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短期中央角膜瓣厚度的变化及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屈光不正患者30例60眼,所有患者术前停戴角膜接触镜的时间为2周以上,无其他眼部疾病或手术史,无严重系统性全身疾病。应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和MEL80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施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其飞秒激光的脉冲频率为200kHz,能量为100~150nJ;角膜瓣直径为7.9~8.3mm,瓣蒂部位置为0。,瓣缘角度90。;预计制瓣厚度100μm。由同一名手术医师完成所有手术操作。术后3个月行OCT检查角膜中央角膜瓣的厚度,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和再生修复的角膜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至术后3个月,所有术眼UCVA均达到术前BCVA。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所有手术眼裂隙灯检查均未见haze或瓣皱褶。术后3个月行OCT检查测量角膜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3.13±8.97)μm,统计结果分析显示t=1.91,P=0.07,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个月不同时期检查所有术眼角膜前基质可见颗粒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高反光颗粒存在。术后1周42眼(占70%)在角膜瓣界面处发现角膜基质细胞呈轻度的激活状态,随时间延长,激活的基质细胞逐渐减少,但至术后3个月时仍有7眼(占12%)观察到基质细胞呈轻度的激活状态,细胞反光较前减轻,细胞的激活反应较前减轻。术后1周7眼(占12%)观察到短的(<50μm)、弯曲的、独立的上皮下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48眼(占80%)见弯曲的丝状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间无明显交通支连接,神经纤维的反光较术前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反光弱。术后3个月55眼角膜中央(占92%)观察到弯曲的上皮下神经纤维,其中27眼(占45%)的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200μm,神经纤维间可见交通支连接并见类串珠状结构,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与术前相比仍存在差异。术后1周46眼(占77%)角膜中央“界面”处可观察到丝状或不连续角膜基质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反光较术前前基质神经纤维的反光弱,余手术眼“界面”处未发现明显神经纤维结构。术后1个月“界面”处49眼(占82%)可见长神经纤维或见神经纤维干终端及周边存在细丝状神经。术后3个月“界面”处57眼(占95%)可见长神经纤维或丝状神经纤维,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前基质粗大的神经干及其分支结论: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是一种有效的屈光手术方式,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裸眼视力均能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中央角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定的角膜瓣厚度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飞秒激光引起角膜基质细胞的激活;角膜神经纤维在形态学上的修复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接近术前形态,但在术后3个月时上皮下神经纤维在形态学上仍与术前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