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靶向肿瘤微环境腺苷信号通路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免疫检查点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ies,ICBs)在晚期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成功,但是仍然有许多癌症患者对该疗法无响应。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非冗余免疫抑制机制的存在。胞外腺苷(Extracellular adenosine,e ADO)信号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通路,阻断腺苷的生成和信号通路已应用于癌症治疗的临床研究中。然而,小分子抑制剂较短的半衰期、复杂的制备方法以及不可预估的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临床疗效。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发现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C.majus L.)中简单、易得且具有良好药理活性的活性分子可以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逆转e ADO引起的免疫抑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研究策略结合TCGA分析揭示了C.majus L.的抗肿瘤作用。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ADME筛选,从C.majus L.中获取了22种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活性成分;(2)C-T网络分析表明,C.majus L.的候选活性分子作用于97个靶蛋白,化合物或靶点均显示出多向药理学特性,表明白屈菜在治疗癌症中具有多向药理学特性和协同作用;(3)TCGA结果分析确认了C.majus L.与癌症和免疫相关的靶点基因与临床上8种癌症患者总生存期呈现高度相关性;(4)通过体外癌细胞活性抑制和体内小鼠荷瘤模型实验,明确了C.majus L.的抗肿瘤作用。2.(1)通过PEA组合预测和协同指数分析明确白屈菜红碱和白屈菜碱(Chelerythrine和Chelidonine,CC)的协同增效作用。(2)通过动物水平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生长速度和生存期证明了浓度均为2.5 mg/kg CC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3.通过靶点的GOBP富集、TCGA分析结合TME关键因子的检测,发现CC靶向LLC荷瘤小鼠TME下调HIF-1α、CD39和CD73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数据表明CC抗肿瘤的潜在机制为调控HIF-1α驱动的CD39/CD73轴,最终解除e ADO所致的免疫抑制提高了TME内CD8+T细胞的免疫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了CC的抗肿瘤作用潜在靶点HIF1A,并且发现在临床肺癌中HIF-1A与e ADO通路中ENTPD1和NT5E高度正相关;(2)CC明显下调TME内HIF-1α与CD39和CD73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说明CC抗肿瘤作用的潜在机制是靶向TME调控蛋白HIF-1α驱动的CD39/CD73轴,解除e ADO的免疫抑制;(3)CC逆转了ADA的活力加快了腺苷消耗途径的激活;(4)CC促进依赖于A2AR的CD8+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进而提高了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效应;(5)CC改善了A2AR下游c AMP/PKA/CREB/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4.动物药效学结合RNA-seq技术证明CC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延缓肿瘤进展增敏了anti-PD-L1疗法。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寻找潜在药物的方法有助于开发肿瘤学中基于腺苷的ICBs致敏新策略。
其他文献
纳米粒子可显著提高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也会增强其非线性行为。阐明补强与非线性机理,有助于更好地调控材料性能。目前对橡胶补强与非线性行为(或Payne效应)微观机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已有模型预测结果往往与实验结果不符,且很少考虑基体的黏弹性贡献。本文研究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中界面、粒子和基体对补强和非线性行为的贡献。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结合宽频介电谱研究了白炭黑填充丁腈橡胶混炼胶
本研究围绕“发展”与“人性”的关系及其实质问题展开。发展与人性关系密切,既是一个艰深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在人类进化和进步实践中变得日益复杂的现实难题。人性包含着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等多重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历程,不断变革和完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决定人性的特质、人性品质以及境界。特定历史时代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一定与其背后相应的人性假设相关。近代
背景眼眶保护着眼球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维护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也是人面部形态的主要构成部分。眼眶骨质菲薄,受到外力作用极易发生骨折。眶壁骨折会引起面中部畸形,并导致眶内脂肪和软组织疝入下颌窦,进而引起眼内炎或球下炎。修复时机、手术干预方式和植入材料都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整体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临床常用眼眶骨壁修复材料仅通过垫覆在缺损上方起到支撑作用,无法诱导骨长入再生并与修复区域周围骨组织安全
溴代炔类化合物是一类活化炔类单体,可在无复杂催化剂的情况下参与聚合反应,完美地避免了聚合物中重金属催化剂残留以及其对其在生物和光电等重要领域应用限制的问题,成为发展新型聚合反应的新构筑基元。基于溴代炔类单体,本文主要致力于新型聚合反应的开发,并制备了一系列功能性线形和超支化聚合物。首先,建立了一个基于溴代炔类单体的新型聚合反应。在该聚合反应中,水首次作为单体来构筑聚合物。在氟化铯的促进下,溴代炔、
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新一代光伏器件具有质轻价廉、可大规模溶液加工、可应用于柔性器件等优点,成为传统晶硅太阳电池的竞争对手,其中钙钛矿太阳电池和有机太阳电池这两种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众多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被研发出来推动研究的发展。本论文在绪论中简要总结了目前先进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然后按章节介绍了我们设计合成的三种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针对钙钛矿太阳电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三聚茚内核的具有平面盘
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也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尝试思考的是“何为自然法”这个较为基础的理论话题。跟随海德格尔去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并依照海德格尔的本意就此提供一个有关源初自然的思考方式。在西方思想史之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兼具深刻性与争议性:一方面,他开启了一种以“存在(Sein)”为鹄的的“思(Bes
通过医用涂层技术将生物活性分子与生物医用材料相结合制备组合医用产品(Combination products)的界面修饰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材料学设计实现简单、高效、可控的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并执行其生物功能是生物活性医用涂层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以此为背景,采用不同的涂层设计策略,针对制备生物活性功能医用涂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实现简单、高效、可控的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如何促进生物活性
有机太阳电池因具有质轻、柔性、可溶液加工、大面积制备和低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新能源技术。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人们通过设计和合成高性能给受体材料、调控活性层形貌、界面工程和器件结构设计等手段,使单结和叠层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突破了 15%和17%。为了实现有机太阳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高器件稳定性和研究大面积电池制备技术也至关重要。本文从器件工程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三元有机太
生物材料进入生命系统后,细胞会接触材料的表面,并发生相互作用。材料的表面性质对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影响很大。借鉴细胞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将细胞微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信号引入并整合到材料表面,模仿天然的细胞微环境,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仿生设计已成为生物材料表面的重要设计思路。材料的表面化学组成影响着材料的表面性质,如生物活性,亲疏水性以及表面电荷等,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行为如黏附、铺展、迁移、增殖和
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调控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机制。(2)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调控SIRT1的表达,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SIRT1/NF-κB信号通路参与高糖诱导的NRK-52E细胞自噬及炎症损伤的机制。(3)通过网络药理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