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系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主产于福建等南方诸省,根可入药,药效与中药丹参(S.miltiorrhiza)相仿。前期研究表明,南丹参根中富含抗氧化活性强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等4种酚酸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南丹参地上部分(茎、叶和花序)的酚类成分进行了纯化及解析,并对主要酚酸类开展了细胞模型上的抗炎活性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南丹参野生资源,并为酚酸类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浸提-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法,制备南丹参根、茎、叶和花序提取物,其总酚质量分数均在50%左右。依次用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为柱层析介质,从花序提取物中分得9个级分。采用HPLC、LC-MS和LC-MS2从上述级分中初步鉴定出丹酚酸 B(C36H30016)、迷迭香酸(C18H1608)、nepetoidin B(C17H1406)、丹酚酸C(C26H20O10)、nepetoidin B dimer(C34H28012)、山奈酚-3,7-二-O-芸香糖苷(C39H50O24)、山奈酚-3-O-β-D-(6”-O-丙二酸单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24H22014)、芦丁(C27H30016)、异槲皮苷(C21H20012)和异鼠李素(C16H1207)等10种酚类化合物,其中nepetoidin B、山奈酚-3,7-二-O-芸香糖苷、山奈酚-3-O-β-D-(6”-O-丙二酸单酰基)-吡喃葡萄糖苷、异鼠李素和异槲皮苷等5种酚类物质属首次从南丹参中检测到。(2)以Sephadex LH-20为层析介质,依次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液为洗脱剂,从茎和叶提取物中均获得5个级分。采用HPLC、LC-MS和LC-MS2从茎和叶纯化级分中均解析出丹酚酸B、迷迭香酸、芦丁和nepetoidin B等4种酚类物质。(3)通过比较南丹参根、茎、叶和花序提取物的纯化产物可知,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为该植物不同器官中共有的成分,丹酚酸B的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根(4.36%)>叶(0.58%)>茎(0.37%)>花序(0.11%);迷迭香酸依次为花序(0.42%)>根(0.33%)>叶(0.32%)>茎(0.14%)。可见,丹酚酸B主要贮藏于根,迷迭香酸则在花序中含量较高,这为两者成分制备时原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4)以白细胞介素6(IL-6)为检测基因,在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的预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均分别为100 μM和12 h。采用100μM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及作用12 h的预处理,经LPS诱导3 h后,通过Q-PCR检测细胞中4种炎症因子(IL-6、IL-1β、TNF-a和CXCL10)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对IL-6等4种炎症因子均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其中,丹酚酸B对IL-6和IL-1β的抑制效果较迷迭香酸的强,迷迭香酸对TNF-a和CXCL10的抑制效果较丹酚酸B的强。提示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是良好的天然抗炎物质,可为临床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更多的选择对象。进一步的研究将探讨它们对MAPK、NF-κB和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炎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