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社会目前实际民生焦点之一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住房的基本保障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践的经验,按照尽可能发挥我国公有制体制优点的设想,对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住房保障问题及其模式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国家(地区)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特点表明,系统构建解决其居民家庭的住房保障体制,把基本住房保障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对其境内居民家庭提供公共服务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是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政局得到相对稳定、居民家庭得到体面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这些好处促使各国(地区)进一步加大其公共财政在基本住房保障的投入比例,同时把改进分配方式、注重选址的交通便利、环保节能的建筑设计、改善其公共住房及其周边配套设施的环境、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便利度作为今后基本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住房保障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在住房保障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借鉴。我国居民家庭基本住房的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经济的住房商品化、货币化的改革不完善的问题,住房制度改革的初期并没有系统地做好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只是指望通过房地产市场为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从而解决财政已经沉重到了连住房的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的负担,可是这样一来,这种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给逐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又成了严重影响普通居民家庭安居乐业的民生问题。尽管后来也逐步用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建设了部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却由于短时无法满足需求且分配监管不力,凸现诸多不公平现象。在培育房地产市场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经济利益群体的博弈造成的价格波动,相关政府还是比较过度习惯依靠行政措施,对商品住房价格进行限价、限购阻止上涨或出台救市政策阻止下跌的干预,而不是依靠财政的税收和货币的利率等手段结合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并使之良性发展,这种频繁的行政干预从长远来看会对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和内部自我纠正机制造成严重损坏,其结果就会使人们对我国当初选择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路径产生怀疑。本文针对国内基本住房保障机制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遵循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论证了由基本住房保障的覆盖范围、供应类型、资金来源、规划与建设、顶层制度设计等方面构建而成的基本住房保障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境外的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值得借鉴,但是我国更加应该以体制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特别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做得更好更完善,使每个居民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安居乐业,使得全体国民能真正共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果,有尊严且体面地生活在现代社会,这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到2020年实现幸福、和谐的小康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