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中二次污染防治的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尤以“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国内外报道了很多治理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技术和方法,生物反硝化法以其高效低耗的特点,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重点。但是传统生物修复仍存在出水二次污染,含水介质易堵塞,N2O气体污染环境等问题。已知地下水硝酸盐生物修复过程中,往往存在亚硝酸盐积累、碳源富余、氨氮浓度升高等二次污染的问题,本文研究以核桃壳为固相有机碳源载体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生物修复中二次污染的产生原因及防控手段,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针对生物修复中出现的亚硝氮积累问题,采用摇瓶试验,分析分别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体系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以及磷源的影响,探究影响硝酸盐生物修复过程中亚硝氮积累的因素。结果表明:碳源和磷源都是影响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因素。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硝酸盐还原菌对碳源的竞争能力强于亚硝酸盐还原菌,此时将会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现象。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的体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添加磷元素后其反硝化速率分别为未添加时的1.16倍和1.23倍。然后,利用两个串联的有机玻璃柱,分别模拟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阶段和出水衰减阶段,采用核桃壳作为固相碳源载体,分析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出水中二次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规律,综合分析氮素在整个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情况。研究发现,出水CODMn值在15 mg/L-30 mg/L之间时为最理想的状态,在保证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同时,后续亚硝酸盐氮可自然衰减到安全浓度以下,氨氮虽未达到标准但是呈下降趋势。最后,综合分析摇瓶试验和柱试验数据,探寻以核桃壳为固相有机碳源载体时,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的二次污染预测方式和控制手段。讨论得出,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反硝化段出水的高锰酸盐指数和硝酸盐氮浓度来预测二次污染的产生和污染程度。其次,当生物修复出水碳源浓度过高时,可以采用人工曝气的方式来控制;出水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反硝化区出水碳氮比在1左右时可让其自然衰减,而碳氮比小于0.5时则要考虑适宜的碳源控制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借助乳糖微粉改性技术,降低金银花浸膏粉的吸湿性,解决生产过程中金银花浸膏粉易吸潮、不易存放的问题。方法以吸湿率为评价指标,优选乳糖种类、药辅比、研磨时间等工艺
近年来何首乌肝毒性问题屡有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何首乌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与调控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现有文献及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何首乌肝毒性物
随着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在景观,人文、经济、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住宅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
在润滑油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摩擦与空气的氧化作用或其他原因,使润滑油发生变质、老化等。当润滑油使用到一定时间或者劣化到某种程度就需要更换新油。更换下来的润滑油
目前,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在规划实施之前就有所防范,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对每个工业园区的规划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我国在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