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心脏淋巴循环阻滞后Ⅰ、Ⅲ型胶原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就对心脏淋巴的解剖生理及病理做了大量研究,1963年Miller等把狗的心脏淋巴阻滞后通过观察提出心脏淋巴循环障碍是心内膜纤维化的重要机制。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心脏淋巴循环障碍与冠脉、心肌间质纤维化存在着一定联系。有学者阻滞山羊心脏淋巴后对冠状动脉结构作了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观察,发现阻滞淋巴10-14天,冠状动脉和小动脉内膜内皮肿胀,排列紊乱,中膜水肿,浅层和外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60-180天动脉内膜中膜水肿明显减轻,但外膜和心肌间质仍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结缔组织增生是因为组织中未能通过淋巴回流的高浓度的蛋白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所致。本研究通过观察兔心脏淋巴循环阻滞后血清中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规律,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不同观察时间点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探讨心脏淋巴循环阻滞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34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半。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心电监护,沿胸骨正中切口,切开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分别于左右心室靠近心尖部注射10%亚甲兰0.5ml,可见心外膜下向心底回流的淋巴干,沿淋巴干走行的方向分别将主动脉与肺动脉间和主动脉后方与右肺上动脉间的淋巴结群灼烧,结扎其远端淋巴管,逐层关闭胸腔。对照组除不结扎淋巴管、灼烧淋巴结外其余同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30、60d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PICP、PIIINP和AngⅡ的浓度;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各个观察点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AngⅡ与PICP、PIIINP在结扎兔心脏淋巴循环后3和60天与结扎前差异无显著性,与相应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后7、14和30天明显高于术前且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PICP、PIIINP与AngⅡ有高度相关性(P<0.05)。实验组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Ⅱ、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与血清中PICP、PIIINP的变化一致。结论兔心脏淋巴循环阻滞后,心肌间质中Ⅰ、Ⅲ型胶原蛋白于第7d开始合成增加,持续至30d,60d恢复正常。Ⅰ、Ⅲ型胶原蛋白增加是心脏淋巴循环阻滞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诊治的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平均年
目的:研究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62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13种抗菌
第一部分 题目:健康成人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方法,制定健康成人的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参数值正常标准,为颈髓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 材
目的: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宫内感染是影
目的:论文的研究以颞叶癫痫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海人酸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从神经病学和神经化学两种不同角度,以癫痫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为切入点,观察其病理改变及药物治疗的
今年5月19日-22日,李克强总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作为总理的首次出访,首站选择印度充分体现了我国新一届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而印度既是大国,又是周边,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指导方针,在多边舞台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在我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理性对待竞争与摩擦  近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较快,2011年,双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