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脑与教育关系,教育应当基于脑、适于脑、培养脑、开发脑。日本的川岛隆泰教授提出教育本质是对人脑的教育,教育实质就是培养脑,提升语言、计算、学习、记忆、思维等人脑高级功能。相关实验及调查指出,在科学系统的大脑训练下,普通人的脑力水平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有助于提升大众脑力素养,培养群众的脑力科学研究及传播兴趣。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基地,中小学校无疑是脑科学知识传播的沃土,脑科学知识在中小学校的传播效果值得我们去探究。笔者以中小学教师群体为例进行调查,发现虽然脑科学知识对调查对象产生了一定良性影响、脑科学知识的吸引力出现增强态势,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师对脑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分析出以下成因:一、调查对象对脑科学知识知行分离现象突出,很难将其与现实生活及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二、传播受众脑科学知识重要性理念的缺失;三、传播者对脑科学知识重视与宣传不够、传播主体的分散化造成传播力量薄弱;四、传播方式过时与单一,媒介运用不充分;五、传播过程缺少反馈渠道,传播活动缺乏连续性与互动性等。笔者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以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为切入点,提出有效的传播策略。首先,要培养专业的脑科学知识传播者,提高传播者的积极性与专业素养,塑造良好形象。其次,把握受众心理,了解受众需求,比如推广互动、分享式传播方式,鼓励受众参与。第三,整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注重对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介的运用,与对互联网、网络电视、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等新媒介的运用。第四,强化脑科学知识传播主体间的协同:政府要加强传播成果的宣传,加大力度普及脑科学成果;教育决策者以脑科学研究成果为前提进行相应的教育决策;教育部将脑科学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范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