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左心衰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di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动脉高压是左心疾病尤其是左心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治疗左心衰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药物,改善心衰是其治疗的重点。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双重抑制脑啡肽酶及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抗心力衰竭的新药,自从被批准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衰以来,已成为最有前景的药物之一。研究表明,缬沙坦能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但尚不清楚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左心衰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故本文观察分析50例,为左心衰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左心衰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左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  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在郑大一附院住院的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左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片80mg,qd;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50mg,bid;2周倍增1次剂量,直至目标推荐剂量(200mg,bid)或最大耐受剂量。  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t检验、配对t检验和x2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d)、收缩压(SBP)的变化。  结果:1.治疗前,两组各观察指标6WMD、LVEF、NT-proBNP、PASP、LVEDd、RVEDd、SB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治疗12周后,两组6WMD、LVEF较治疗前增加,NT-proBNP、PASP、LVEDd、RVEDd、SB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治疗后两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缬沙坦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慢性左心衰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逆转心脏结构,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相对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as6水平与内皮祖细胞动员的关系,证实Gas6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祖细胞动员。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31例健康者、34例稳定型
背景:性健康教育是医学生身心、社会以及心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学生缺少防范HIV及HPV感染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世界范围内,新的HIV感染病例中年轻人占据将近一半的比
目的:分析咽喉反流、喉癌与咽喉部痰液淀粉酶含量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评估咽喉反流可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例RSI评分≥13分和RFS评分≥7分患者为咽喉反流组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92例已明确诊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97)和体外反搏组(观察组n=95,药物加体外反搏治疗,30分钟/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