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动脉高压是左心疾病尤其是左心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治疗左心衰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药物,改善心衰是其治疗的重点。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双重抑制脑啡肽酶及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抗心力衰竭的新药,自从被批准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衰以来,已成为最有前景的药物之一。研究表明,缬沙坦能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但尚不清楚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左心衰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故本文观察分析50例,为左心衰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左心衰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左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 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在郑大一附院住院的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左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片80mg,qd;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50mg,bid;2周倍增1次剂量,直至目标推荐剂量(200mg,bid)或最大耐受剂量。 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t检验、配对t检验和x2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d)、收缩压(SBP)的变化。 结果:1.治疗前,两组各观察指标6WMD、LVEF、NT-proBNP、PASP、LVEDd、RVEDd、SB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治疗12周后,两组6WMD、LVEF较治疗前增加,NT-proBNP、PASP、LVEDd、RVEDd、SB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治疗后两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缬沙坦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慢性左心衰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逆转心脏结构,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