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并提出建设途径,对合理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促进竞技体育回归校园,真正实现教体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世界其他奥运会举办地国家,奥运会后都会产生一系列效应,被称为“后奥运效应”。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特征,主要表现为:竞技体育的成绩进入低谷状态,同时竞技体育体制也进行部分改革。对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后奥运时代中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再联系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应该实现教育和体育相结合(以下简称“教体结合”),由中国的教育系统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并且这种方式应当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届奥运会的骄人成绩证明了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成功实施,然而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才的培养却形成了一种教体分离、独立运作、自成体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朝着社会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这种旧有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始终没有完全融入教育大环境体系,使得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与体育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难以提升,竞技体育运动员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运动训练不能实现优化整合;对提升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内涵、推进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和专项运动后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无法形成一种保障体系,大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后便“失业”,这种模式在多年的运行中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优秀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关系到中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从体育回归教育的长期战略思考,以为过渡发展模式,优化体制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法规体系,采用全面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具有竞技运动天赋的学生通过和谐体育与和谐教育的塑造,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体育运动员,以早有准备、运筹帷幄的知识和素养应对终止运动生涯后的各种局面,确保竞技体育人才按照运动训练和素质教育的轨迹和谐发展,充分挖掘运动员潜力,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以教体结合的过渡为长期发展模式,优化体制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为实现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作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