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四季皆有发生,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病(不包括中国),导致每年500万小儿死亡,因此,WHO把腹泻病的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同时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目前针对非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尚无特效的西医治疗手段,多采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支持疗法。中医传统外治法如针刺穴位、推拿等对该病疗效确切,效果满意,且患儿无痛苦,值得推广。小儿腹泻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范畴,中医多采用传统技法治疗小儿泄泻。笔者选择120例3岁以内的轮状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经络理论,运用“针推治疗婴幼儿腹泻技术”治疗腹泻患儿。根据中医辨证,施以不同的手法及针法,3-6天为一疗程。随机对照组采用口服思密达治疗,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检测便轮状病毒抗原,并观察大便性状、次数、脱水情况等症状体征,及血、尿、便常规,血清离子,血气分析等资料,填写表格。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与理化检查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指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临床疗效主要结:果为观察组痊愈74例(92.5%),显效4例(5%),有效0例(0%),无效2例(2.5%),总有效率为97.5%。 小儿腹泻遵循“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无湿不成泻”的基本规律。认为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以湿盛和脾虚为主,“湿盛则濡泻。”急性泄泻以湿盛为多,慢性泄泻以脾虚为多。湿盛和脾虚二者互为因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临床辨证,应分清寒热虚实,“其实者,散而泻之”,“虚者补之”。寒湿泻和脾虚泻采用补法以健脾利湿,温中止泻;湿热泻和伤食泻采用清补兼施以清热利湿,消食导滞。但《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各型皆选用衤、脾经的手法,健脾利湿,以期脾胃功能的恢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云:“大肠有病泄泻多,大肠推抹待如何”,因此辨证加减手法均取用大肠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在“针推治疗婴幼儿腹泻技术”中,清小肠即利小便为治泻必用之法。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是,针推法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效果满意,且患儿无痛苦,方法简单.无副作用,适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