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与“兼济”的平衡和断裂——白居易人生哲学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s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的人生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在“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文人就在“有道”与“无道”、“穷”与“达”之时,在“现”与“隐”、“独善”与“兼济”之间做两难选择。 白居易提出他的解决方法——“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把“兼济天下”作为其人生哲学的终极目标,这一方面坚持了儒家的社会本位主义,凸现了儒家的利他、利国和集体主义的特质;但另一方面又克服了儒家以仁德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形而上色彩,使其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深深地根植于现实世界,使其个体的人生价值在类的绵延中得以体现。 “独善其身”是一种道德自我修为,即追求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在“外以儒行修其身”的思想指导下,白居易用心性论让儒佛在“善”的境界中得到了统一。佛教哲学虽讲彼岸世界,但它同时又认为彼岸世界不是一个上帝式的绝对实体,它就在心灵之中,是作为此岸的心灵能够实现的。因此,能不能登上神圣的“彼岸”,完全取决于心灵的了悟与否,“悟即是佛,不悟即是众生”。而儒家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成尧舜”,也是指实现以尧舜为象征的圣人境界,因此孟子的“尽心”,其所要实现的也是圣人境界,它也不是外在的实体,它就是道德本心,具有普遍意义和绝对意义。据此,自居易认为儒家和佛禅在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上是相通的,二者同归于“善”。 自居易又用“独”来融合儒道。道家的人生哲学讲究“外化而内不化”,“顺人而不失己”,强调的也是个人操守的保持,这和白居易所说的“行在独善”是相通的,白居易所说的“独”强调的就是一种个体性和内在性的人格成就和存在状态。所以白居易在以儒为体的前提下,道家的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可满足其“独”的追求,这种“独”是“顺”和“独”的统一:一方面,根据客观环境作出必要调适,以便于主体的生存;另一方面,又持守操行,即道家所谓的顺应天道,“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不以物挫志”,“不与物迁”,不因外物而丧失自我,放弃大道,努力保持一种在名利得失前面宠辱不惊的豁达心态。 所以,白居易的人生哲学在不放弃儒家的兼济天下的志向的同时,其“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吸收与融合了佛家心性本觉、无我无欲的人生态度,以及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处世原则,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儒、佛、道相互圆融的倾向。他的“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哲学在人生价值的实践上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整体与个体的统一,以及目的与工具的统一。
其他文献
  本文对巴尔特的重要学术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提出“零度写作”,使得文学成为“语言的乌托邦”,作者也因此摆脱了观念社会道德价值的禁锢而获得了解放和自由。  本文对
为使良种良法配套 ,对新引品种“大米小麦旱高粱”在品比试验、品质鉴定确认其优质、高产的基础上 ,于1995~ 1997年进行了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等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
当今,我国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阐释。可以说,无论科技创新的主体、动力,还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运用,都体现出深刻的对人的关切。因此,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深切关注科技创新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就显示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必要性。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诗人兼哲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终其一生实践着“审美化生存”的美学理想,他既是探索自然宇宙和生命意识的哲学家,又是具有自由人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在西方的发展是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并且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20世纪末的西方世界,“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和“政府再造
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让我们认识到不能片面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要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提出,为
冯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代表性理论家,他以“劳动创造美”为起点,继承传统的中国和西方美学理论,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角度将认识的辩证法运用于价值理论,创造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