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生态特征、资源密度时空分布、主要优势种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划分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群落鱼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多样性等特征,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隶属于14目、56科、85属。其中春季捕获鱼类种数56种,夏季58种,秋季49种,冬季37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表现为夏季(402.46kg/km~2)>春季(343.22 kg/km~2)>秋季(145.13kg/km~2)>冬季(53.99kg/km~2),尾数密度表现为春季(84.34×10~3ind/km~2)>夏季(51.54×10~3ind/km~2)>秋季(26.53×10~3ind/km~2)>冬季(16.81×10~3ind/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cm和7.65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的资源密度,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的资源密度。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值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春季主要优势种有褐菖鮋(Sebastiscus marmoratus)、二长棘鲷(Paerargyrops edita)、短吻鰏(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夏季主要优势种有二长棘鲷、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真鲷(Pagrus major)、黄斑鰏(Leiognathus bindus),秋季主要优势种有细纹鲾(Leiognathus berbis)、印度鳓(Ilisha melastoma)、短吻鰏、二长棘鲷,冬季主要优势种有南海斑鲆(Pseudorhombus neglectus)、细蛇鲻(Saurida gracili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其中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三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鱼类适温性将其分为暖水种和暖温种,该调查区域出现暖水种112种,暖温种13种,暖水种所占比例高达89.6%。春季,出现暖水种46种,暖温种10种,暖水种鱼类所占比例为85.8%,夏季出现暖水种51种,暖温种7种,暖水种鱼类比例为89.7%,秋季出现暖水种41种,暖温种8种,冬季出现暖水种29种,暖温种8种。另外,在群落结构划分方面春夏秋冬四季均可以将调查海域的鱼类群落划分为北部沿岸群落和南部近海群落,同时四个季节又各自可以聚为一类,各季之间的物种更替率都很高。各季节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季,调查海域鱼类种类数为北部沿岸群落(50种)>南部近海群落(36种),多样性指数特征与此类似,即北部沿岸群落(1.94)>南部近海群落(1.56);夏季,鱼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是一年中的最大值,鱼类种类数表现为北部沿岸群落(56种)>南部近海群落(38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北部沿岸群落(2.63)>南部近海群落(1.96);秋季鱼类种类数在北部沿岸群落和南部近海群落相差不大,分别为36种和33种,多样性指数差别也不大,分别为1.98和1.78;冬季鱼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是一年中的最低值,在北部沿岸群落和南部近海群落相差也不大,种类数分别为36种和33种,多样性指数在北部沿岸群落稍比南部近海群落高,分别为1.87和1.62。北部湾西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空间差异较明显,其群落结构特征与季节性变化的水团有关,春季为沿岸水由弱变强的过渡时期,夏季是沿岸水团最强的时期,这两个季节,沿岸江河入海径流很强,水团给沿岸群落带去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影响着该海域各群落的鱼类种类数、数量密度和多样性。同时各季节水中的饵料分布和鱼类的习性也是影响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