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媒介是当代最显著的文化再现场所之一,其再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会影响受众审视过去、当下和未来的视角。新闻媒介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分支,承担着文化的传承功能,它对历史的再现是人们获取历史认知、形成历史记忆的重要基础。在信息日益开放、及时、碎片化传递的今天,媒介对历史的呈现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获取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更应该反思媒介在历史再现和记忆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运用媒介再现和媒介记忆理论,围绕"新闻媒介如何建构历史,并影响公众记忆"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国内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世纪以来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世纪以来国内媒体对抗战历史的建构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人民日报》中抗日战争报道的媒介文本、历史内容的呈现、抗战记忆的建构策略三个方面。从整体来看,新世纪以后《人民日报》从民族国家的宏观角度和抗战个体的微观角度,为受众呈现了点面结合的抗战历史图景。通过定期的纪念报道和富有导向性的评论文章,积极引导抗日战争的话语走向:一、借助抗战胜利的历史事实,凝聚民族历史共识,激发命运共同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通过战争苦难历史,投身灾难和创伤的反思,将民族仇恨和伤痛向民族复兴、和平崛起角度引导。研究发现,受权力因素和不同时期的舆论宣传需要的影响,抗日战争的媒介再现具有明显的主、次议题之分,并带有刻板化的标签;在战争人物的塑造上,抗战中的共产党群体属于主要议题,被标注了抗战主导者的标签,其他抗日群体则属于抗战报道的它者,是抗战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战争事件报道中,抵抗事件和创伤事件的呈现是不平衡的,从数量上抵抗性报道多于创伤性,从纪念程度和节点上创伤事件的纪念程度高于抵抗性事件。综上,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即使进去更加开放的新世纪,抗战纪念的社会关注和地位更加强化,但是对于历史的主流书写模式依然无法摆脱政治维度。通过对抗战的"选择性和差异化再现"使公众对抗战"选择性记忆",而官方媒体的宣传性质使得本应多样性的抗战记忆结构持续被官方话语所侵占,这一过程中,媒介起到了助推和代言的作用。但是在话语表达方面,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在报道的过程中更加理性,通过话语的转变和内容的调整,有意识的消弱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突出强调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