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养驴产业正从传统散养模式向小规模大群体和规模化养殖场过渡,规模化育肥场饲喂方案的研究不多,本试验旨在探讨德州驴育肥期精饲料饲喂水平和不同粗饲料组合对其生长性能和对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影响。本文选择50头12月龄体重相近德州驴公驴,随机分为10组。本文分为不同精补料水平和不同粗饲料组合两个实验,处理组Ⅰ、Ⅱ、Ⅲ、Ⅳ、Ⅴ分别按照体重的1%、1.25%、1.5%、1.75%、2%饲喂精补料,粗饲料均为花生秧,自由采食;处理组A、B、C、D和对照组E分别按照花生秧、豆秸、花生秧:豆秸=1:2、花生秧:豆秸=2:1、稻草5种粗饲料方案进行饲喂,精补料饲喂量相等;试验期4个月。在本实验条件下,研究结果显示:(1)精补料水平对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1.75%组平均日增重最高,但是与1.5%组和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精料水平的升高,饲草采食量有递减趋势;干物质采食量2%组>1.25%组>1%组>1.75%组>1.5%组;料重比1.5%组<1.75%组<2%组<1.25%组<1%组。不同精料水平对育肥驴体尺指标的影响上,各个月龄测量的体斜长、体高、髋宽、尻宽数据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2~14月龄的胸围数据在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15~16月龄的胸围数据在处理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精料水平越高,胸围数据越大。不同精料水平对育肥驴体尺指数的影响上,各个月龄测量的体斜长指数、体躯指数、尻宽指数、育肥指数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尻宽指数和育肥指数上可以体现出一定的趋势,整个育肥期尻宽指数的增加由高到低依次为1.5%组>1.75%组>2%组>1.25%组>1%组,育肥指数增加由高到低依次为2%组>1.75%组>1.5%组>1.25%组>1%组。由此可以推论出,1.5%组和1.75%组的综合指标较优于其余各组。(2)五个不同精补料水平处理组间相比较,1.5%组价肉比最低,各组由低到高依次为1.5%组<1%组<1.25%组<1.75%组<2%组。当精料饲喂量由参试驴体重的1%提升到1.5%时,平均日增重由0.42kg增加到0.54kg,增加了28.57%,日增重利润由7.57元提升到10.27元,增加了36.66%。而精料饲喂量由参试驴体重的1.5%提升到2%时,平均日增重没有变化,日增重利润由10.27元降低到8.14元,减少了20.74%。说明合理的精饲料饲喂水平是提升毛驴养殖场效益的关键因素。(3)不同粗饲料组合试验中,育肥期第1-3个月间,每个处理组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第四个月处理组D(花生秧:豆秸=2:1)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小于A、B、C组(P<0.05),可能存在负组合效应;从整个育肥期来看,对平均日增重没有明显影响,每个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中,处理组B(豆秸)采食量低于其余4组,精粗比和料重比高于其余4组。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育肥驴的体尺及体尺指数没有明显影响(P>0.05)。(4)不同粗饲料组合五个试验组间相比较,价肉比:处理组B(豆秸)<处理组C(花生秧:豆秸=1:2)<处理组D(花生秧:豆秸=2:1)<处理组A(花生秧)<对照组(稻草);日增重收入:处理组B(豆秸)=处理组C(花生秧:豆秸=1:2)=处理组D(花生秧:豆秸=2:1)>处理组A(花生秧)>对照组(稻草);日增重利润:处理组B(豆秸)>处理组C(花生秧:豆秸=1:2)>处理组D(花生秧:豆秸=2:1)>处理组A(花生秧)>对照组(稻草)。处理组B(豆秸)与其他试验组相比较,经济效益最优,但是由于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育肥期的平均日增重没有明显影响,所以不同粗饲料组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可能主要来源于采食量和饲草采购单价。综上所述,德州驴育肥期精补料饲喂水平推荐量为其体质量的1.5%;粗饲料推荐使用花生秧或豆秸,也可将花生秧与豆秸按照不同比例配置饲喂,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在实际生产中的饲草成本,在育肥后期尽可能避免花生秧和豆秸为2:1的配置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