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Salmonella)既可感染动物,表现出败血症或胃肠炎,也可以感染人,引起食品中毒,因此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家禽养殖业非常发达,而沙门氏菌感染仍然是家禽生产过程中常见一个现象。由于沙门氏菌的流行与耐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因此有必要对沙门氏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前期建立的多重PCR方法(mPCR)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检测鉴定,通过药敏实验测定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测定了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了生物被膜和Ⅰ类整合子与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关系,为沙门氏菌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1禽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在扬州大学动物医院采集病死鸡、鸭、鹅等禽类的肝脏和胆囊,无菌划线接种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光滑菌落。经mPCR鉴定,共分离鉴定出61株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33株,肠炎沙门氏菌3株,鸡白痢沙门氏菌25株。鸡源分离株主要是鸡白痢沙门氏菌(22/24,91.67%),鹅源分离株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29/33,87.8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禽沙门氏菌普遍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利福平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100%,但对美福仙、诺氟沙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有较好的敏感性。96.72%沙门氏菌对6种及其以上抗菌药耐药,说明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比例高。2沙门氏菌分离株的生物被膜测定与耐药性的关系通过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分离到的61株禽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共有54株沙门氏菌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54/61,88.52%),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28株(28/33,84.84%),鸡白痢沙门氏菌23株(23/25,92%),肠炎沙门氏菌3株(3/3,100%,)。选择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鸡白痢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各3株,测定抗生素的MIC和MBC。相对沙门氏菌浮游菌,生物被膜形成后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和氟苯尼考MIC值和MBC值提高了20倍以上。因此,绝大多数沙门氏菌可形成生物被膜,细菌在生物被膜状态下可显著提高其对抗生素的抵抗力。3禽沙门氏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及序列分析通过递减PCR方法测定筛选出的59株多重耐药沙门氏菌的Ⅰ类整合子,共扩增出5个菌株的Ⅰ类整合子,长度约1.6 kb,其中包括4株鸡白痢沙门氏菌检出,1株肠炎沙门氏菌,而鼠伤寒沙门氏菌未检测出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序列分析显示核苷酸同源性达到100%。通过NCBI BLAST分析,Ⅰ类整合子的基因盒均含有dfr17和aadA5基因,表明这几株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可以耐受磺胺甲基异恶唑、链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的选择压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5株菌株全部对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证明了Ⅰ类整合子与这些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