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羊的多产性状是养羊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为研究蒙古羊及国内外绵羊多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以蒙古羊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从候选基因和差异基因筛选入手,研究蒙古羊和其他绵羊品种产羔性状的遗传多态性,探讨蒙古羊产双羔的形成因素及其分子遗传机理:1、绵羊繁殖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应用PCR-SSCP和RFLP技术,以蒙古羊、中国美利奴(科尔沁型)、内蒙古细毛羊、呼伦贝尔羊、萨福克、道塞特和德国肉用美利奴7个绵羊品种共375个样本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BMP15、BMPRIB和GDF9基因共5个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国内4个绵羊品种和德国肉用美利奴中均检测到BMP15外显子1的突变,呈现三种基因型,在第28-30位的碱基缺失,导致编码区第10号亮氨酸缺失,形成B1突变体,其它两个品种没有突变;在BMP15基因的B2和B4位点没有检测到突变;(2)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与Booroola Merino绵羊相同的突变(A746G),而其它五个绵羊品种没有发生突变;(3)对GDF9基因的G8位点进行了SNP检测,结果在7个绵羊品种中均没有发现突变位点。2、蒙古羊卵巢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特征分析(1)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经产单、双羔蒙古羊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在两个文库中分别随机挑取了384个克隆。利用PCR技术进行鉴定,分别获得了768个阳性克隆,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150~1000 bp之间。(2)正、反向消减cDNA作探针对两消减cDNA文库中的阳性克隆进行了筛选。在以经产双羔蒙古羊为Tester、经产单羔蒙古羊为Drive的消减cDNA文库中,利用斑点杂交筛选、测序分析和序列比对,我们揭示了47个差异EST,10个在绵羊中为己知基因,4个未知基因,其中27个与其它物种的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80%以上),6个未找到明显的同源性。3、影响绵羊排卵全长基因BMP15的克隆与序列分析成功克隆了影响绵羊排卵全长基因BMP15,序列全长6642bp,包括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外显子长1182bp,编码393个氨基酸,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蒙古羊和其它物种的BMP15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很高,而与禽类和鱼类动物之间,同源性较低,20%以上,同时预测了蒙古羊BMP15氨基酸序列的高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