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预处理对微生物电解促进污泥厌氧发酵工艺影响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污泥厌氧发酵存在污泥水解速度慢和单位污泥产能低的问题。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微生物电解可以有效的提高厌氧发酵产甲烷速率和增强厌氧发酵的稳定性,但是污泥发酵的碳源转化率仍然很低,水解依旧是限速步骤。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泥碳源转化率和产甲烷速率,本研究提出用化学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水解,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电解-污泥厌氧发酵耦合工艺的甲烷产率和转化效率,通过化学试剂的选择建立促进胞外聚合物与胞内物质的溶出的有效方法,研究后续微生物电解促进污泥发酵产甲烷过程的碳源转化规律,对剩余污泥梯级转化效率影响进行分析评价。采用五种典型预处理试剂促进剩余污泥水解过程,构建剩余污泥短程产酸制备发酵液的预处理试剂,并对不同发酵液性质对微生物电解产氢效能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了预处理试剂对挥发酸的积累及其对后续产氢的影响,中温发酵条件下3d获得挥发酸积累峰值,挥发酸积累量依次为环糊精>鼠李糖脂>过氧乙酸>SDS>Na OH>空白,其中环糊精组获得了最大的挥发酸积累量达到了4713 mg COD/L,为空白的3.95倍。鼠李糖脂组总酸含量达到了3503mg COD/L,为空白的2.94倍。不同化学试剂促进产酸的机理不同,带来了挥发酸各组分比例差异,影响了后续微生物电解产能。通过剩余污泥水解产酸-微生物电解发酵液产氢分析表明,发酵组分中小分子挥发酸(乙酸和丙酸)比例越大越利于微生物电解产氢过程的能量回收效率。耦合体系梯级利用有机物获得最大氢气转化率达到8.5±0.5 mg H2/g VSS,不同碳源的转化效率顺序由高到低为:乙酸、丙酸、正丁酸、正戊酸、异戊酸和异丁酸,转化速率系数为乙酸341.32 mg COD/d(R2=0.97),丙酸147.99 mg COD/d(R2=0.99),正丁酸68.94mg COD/d(R2=0.91),异丁酸36.09 mg COD/d(R2=0.97),正戊酸53.44mg COD/d(R2=0.99),异戊酸47.86 mg COD/d(R2=0.96)。常温条件下,分析并提出了最优的预处理试剂,考察了预处理试剂对一体式微生物电解-污泥厌氧发酵工艺影响。考察预处理试剂对于污泥产甲烷的促进作用时发现,SDS的投加对产甲烷菌有很强抑制作用,环糊精组对于产甲烷有一定抑制作用,鼠李糖脂则对产甲烷菌基本不产生抑制作用,有利于应用到耦合工艺促进污泥产甲烷。选择鼠李糖脂作为提升微生物电解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甲烷耦合工艺的产甲烷性能的预处理试剂,获得较好效果。经鼠李糖脂预处理后,耦合系统的甲烷产量和产率都有所提高,总产量达到了78.4 mg CH4/g VSS,最大甲烷产率达到了156 m L/d,分别是为未经鼠李糖脂处理组的1.5和1.7倍。结果表明,合适的预处理手段可以有效的促进剩余污泥水解产酸-微生物电解发酵液产氢过程,而鼠李糖脂作为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显示出其环境友好性,其对于促进污泥发酵产酸和一体式耦合工艺产能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鼠李糖脂在污泥预处理上,为进一步缩短污泥发酵时间,提高微生物电解促进剩余污泥发酵产甲烷速率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媒体融合已成业界共识,更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势所趋,并已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任
从仿真的角度对卫星星座的覆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讨论了仿真分析需注意的问题 ,并给出了采样时刻的全球覆盖判定算法和地面点覆盖判定算法 ;针对仿真计算的初步结果 ,文章提
中国的人物画造型的主要特点在于突出形式美感,即用点线面及黑白对比来表达画家的情感。本文主要从透视、形体和构图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对于慢性肛裂,一般需要手术治疗。自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在疫情影响下,国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受限,短视频领域越来越进入大众视野。表面上看,广电媒体进军短视频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官方的消息渠道、精良的设备、专业的人员等
利用1982—2006年的GIMMS-NDVI数据,应用RS与GIS技术,结合水资源的形成与转化规律分析了准噶尔盆地植被的时空演化特征与水文地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指数较高地区分别
肝片吸虫病是当前严重危害养羊业的内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胆管炎,严重时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病羊毛易脱落,毛色发黄,干燥无光泽,病羊消瘦,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连接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及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之一,已完全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