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出台以来,资本约束已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标准与核心内容,在资本监管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和里程碑的意义,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进一步提高了最低资本要求。资本约束有效遏制了金融风险的传播,开拓了资本监管的新局面,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3.18%,较2010年增长7.62%,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更是达到了14.10%。资本充足率作为资本约束的核心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及宏观经济波动冲击的程度如何?冲击又是如何传导的?在不同样本不同时期等条件下是否具有非对称特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资本充足率冲击效应非对称性研究的公开文献极为鲜见,因此,深入研究资本约束的冲击效应在拓展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对商业银行准确调整资产结构配置、监管部门创新资本监管机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系统梳理欧盟、美国、日本、南非等国际主要经济体巴塞尔协议执行路径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发展现状基础上,做出如下创新性贡献:首先,构建个体层面动态面板模型及Panel VAR模型,实证测算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行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冲击效应,并分析其脉冲响应情况,相对传统总体层面上的静态分析,本文构建的动态计量模型更符合现实和经济意义。其次,在研究视角上,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双向缺口变量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资本充足水平是否达标对信贷行为及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的门槛非对称性,并分析冲击效应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间的截面非对称性及不同时期内的时间非对称性,这是对资本充足率冲击效应非对称性的首次系统性探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宏观经济波动却呈现显著的负向效应;二是分析了信贷行为与经济波动相关变量对资本约束冲击的脉冲响应情况,发现资本充足率对存款增速的冲击为先负向后正向,对贷款增速、不良贷款率以及货币供给增速的冲击均为先正向后负向,对总产出的影响在短期为正向,但长期来看呈现负向;三是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行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非线性性,呈现分段函数特征,资本约束压力越大,其对信贷行为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越剧烈,并得到各自的门槛拟合值与门槛置信区间;四是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信贷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截面非对称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反映更为强烈,同时,资本约束下信贷增长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截面非对称性,大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导致经济波动的程度较股份制银行更为剧烈;五是目前看来资本充足率的时间非对称性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