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城区空间形态维度之非居住地块密度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状态,对于每一个市民个体来说,则是具有生命力与深切感受的城市生活变迁。市民的行为活动赋予城市物质空间存在的意义,同时,城市物质空间存在的方式也影响着市民城市生活的轨迹,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则是城市形态的发展与变化。西安明城区出现形态上的异质复合,也正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对城市物质空间与市民生产生活同时作用与改变的结果。本文针对明城区非居住地块密度的研究,是针对明城区物质环境的分析,研究城市形态在实体空间中具体的数据表现,试图从中发现城市形态变化的规律,找到控制明城区形态发展的可能性与适当方式。本文第一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课题提出的基础进行梳理,分析明城区内非居住地块研究的必要性,以此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即通过对明城区内非居住地块密度的数据表现进行梳理并分析,对应明城区城市物质空间现状,将实体空间的密度数据与城市形态的表象联系起来,试图找到一定的形态构成逻辑,在今后的历史遗存保护与城市更新建设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第二章至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首先对明城区整体的密度进行分析,从明城区的历史演进中,得出非居住地块的发展沿革,再对明城区整体密度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图底,将明城区非居住地块按照功能类型化后,分别进行密度研究,并选取典型地块深入分析,总结每一种类型非居住地块的密度特征与形成机制。本文第五章是研究的发展部分,通过主体部分的调研与分析,对明城区非居住地块的密度特征有了全面的掌握之后,根据密度形态进行再类型化,认为明城区内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非居住地块为综合体形态地块与医疗设施地块,并针对需要重点控制的地块进行密度控制的探索研究。本文关于明城区的非居住地块密度研究是基于本工作室对于明城区形态研究整体框架的子项,属于明城区形态研究的第二部分。
其他文献
随着中央“三农”政策的逐步实施,使得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住宅建设也随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建农村住宅的数量逐年递增。由于我国还缺乏关于农村规划和
小城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城镇类型,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大中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洛川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唯一一座位于塬面上的县城,在近年来城市建设取得一
研究型肿瘤医院是在转化医学发展和肿瘤患病率上升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但现今研究型医院尚停留在概念阶段。转化医学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研究型肿瘤医院只是一个结合现状提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铁路客站的建设进入了重要战略期。在各显神通的种种设计手法带来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建筑造型时,如何回归建筑的本质,以最理性、最经济的方式在众多
城市边缘区是转型期内大城市快速扩展背景下,城市外向拓展的唯一空间载体,是城市向外扩散与乡村集聚发展的互为渗透、相互影响的混合区域。城市的快速蔓延与无序发展给边缘区带
蓝天组的建筑形态复杂多元、变幻莫测,一度成为叛逆和解构主义的代名词,并以“开放建筑”、“复杂建筑”等设计理念表现出他们对建筑创作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以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模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繁荣与空间扩张,与此同时,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伴随城市空间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引发的社会极化、弱势群体利益的边缘化等社会问题凸显,并严
学位
麒麟是由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想象力创造的神兽,融合了鹿、马、牛、羊、鱼、狮等众多吉祥瑞兽的特征于一体,古代建筑构件及其细部上常常采用麒麟作为装饰图案及纹样。麒麟在民间极
城市化的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危机。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