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调强放疗后放射性龋齿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ei2859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鼻咽癌是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多发的头颈部肿瘤之一,目前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调强放射治疗因能在有效提高肿瘤靶区剂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正常组织的受量而成为目前鼻咽癌放疗技术的主流.随着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提高,口干、皮肤黏膜反应、放射性中耳炎、放射性脑病等放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放射性龋齿也是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却较少受到关注.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放射性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放射性龋齿发生的相关性,尤其是剂量学因素的影响,提出可能的剂量限定条件及预防措施.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鼻咽+颈部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共169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在口腔科进行放疗前口腔检查,并记录放疗前的牙齿情况,放疗结束后按要求规律随诊并在各个时间点记录龋齿发生情况.除正常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外,将上、下牙床(包括牙齿)区分并单独作为危及器官进行勾画.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中采集并记录腮腺和上下牙床的剂量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将可能与影响放射性龋齿发生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是否化疗、是否吸烟、腮腺和上下牙的剂量学数据(如Dmin,Dmax,Dmean)等因素逐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向前法(Forward法)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放射性龋齿发生的可能因素,并分析放射性龋齿的发生与这些可能因素的关系,尤其是剂量学因素的影响,提出可能的剂量限定条件及预防措施.  结果:169例鼻咽癌患者入组本研究,其中男性124例,女性45例,中位年龄48岁(17~79岁),中位随访时间18.23个月(3.28~38.67个月),全组患龋率28.99%(49/169),牙患龋率为4.38%(196/4475),龋牙率为13.17%(196/1488),失牙率为62.70%(933/1488),补牙率为24.13%(359/1488),全组患者的龋均为8.54±6.80.根据龋齿的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发生龋齿组和未发生龋齿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42)、是否吸烟(p=0.049)和上牙列的平均剂量(p=0.047)是影响放疗后放射性龋齿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本研究中,放射性龋齿的发病率为28.99%,其发生与年龄、是否吸烟和上牙列的平均剂量呈正相关,性别、T、N、M分期、临床分期、是否化疗、腮腺Dmin、Dmax、Dmean、上牙列Dmin、Dmax、下牙列Dmin、Dmax、Dmean不是放射性龋齿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放射性龋齿的发生率,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生存质量,建议尽可能降低牙齿受量、戒烟等措施.
其他文献